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舊)科技·衛生
搜 索
"村村大學生計劃"讓五千大學生黑土地上種"金子"
2007-02-11 06:27:48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晨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2月11日電 《中國教育報》報道,在哈爾濱雙城市周家鎮東躍村,36歲的劉彩華可是個知名人物。不久前更是在十裡八鄉引起轟動:她獲得2006年度中華農業科學教育基金會的農技推廣獎,全國獲此殊榮的只有50人。劉彩華有兩種身份:一個是黑龍江『村村大學生計劃』2006屆畢業生,一個是地地道道的農民。兩年來,她示范應用、推廣了玉米140厘米大壟通透栽培技術、大豆良種技術、五優稻1號優質高產品種及配套技術,都較當地常規種植方法大幅增產。

  如今,劉彩華在當地擁有大量『擁躉』。一些種了一輩子莊稼的老漢都對她說:『你這姑娘挺靈的,以後你買啥種子我就買啥,你種啥我就種啥!』

  劉彩華的故事是黑龍江開展『村村大學生計劃』的縮影。黑龍江自從2003年12月在全國率先啟動『村村大學生計劃』以來,已有四千餘名大學生順利畢業,加上2006年七百多名大學生奔赴農村一線就業,一共有五千餘大學生走到田間地頭,按全省約有9000個村子計算,平均下來,近六成村子各有一名大學生。

  這些在農村留得下、用得上的大學生們,一個最明顯的變化就是會用科學種植養殖了,會用數據說話了,會用現代理念經營管理了。在哈爾濱市郊種植特色蔬菜的閆國義畢業於黑龍江生物科技職業學院,在他的幾個筆記本上,記者看到他記錄的每年蔬菜在每個時間段的價格。

  閆國義說:『這些積累的數據對我來說是個「秘方」,這樣我知道每年價格浮動的曲線,知道大概在哪個時間段價格會在什麼價位,我也會根據這一點來決定我在哪段時間內種哪種菜。同樣是種菜,我的收益就會比別人高。』

  這些大學生們不但自己利用大學期間學到的知識創下效益,還通過自己的示范效應帶動父老鄉親共同走上富裕路。已經有八十多農戶跟隨劉彩華種玉米,每畝可增收400元。她還用自己獲得的3萬元獎金,為村裡打抗旱井,增添先進的農業機械設備,發展綠色食品。用劉彩華的話說:『黑龍江有46萬平方公裡的肥沃黑土地,不信土裡長不出「金子」!』

  據了解,在黑龍江實施村村大學生計劃之前,該省農村中具有本科學歷的人數僅佔總人口的0.08%,全省9062個村,在村一級受過農業高等教育的生產技術人員更是寥寥無幾。這樣的教育水平與全省農村經濟建設發展對人纔的需求相差甚遠。

  為加速農業發展,該省於2003年啟動『村村大學生計劃』,一是選派一批應屆畢業生到農村,一是為農村培養一大批懂技術、會經營、紮根農村、服務三農的『鄉村科技帶頭人』。特別是後一部分人纔,招生對象定位在村一級的高中層次畢業生,參加全省統一考試,簽訂回村協議,實行『村來村去』,不遷戶口,不改變原來身份,保證學生學成回村。培養任務由東北林業大學、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等10所農科類普通高校和高職高專學校承擔,主要設置農村經濟建設與發展迫切需要的農學、園藝、畜牧獸醫等技術類專業。同時,考慮農民的實際困難,學費全免,省財政每人每年負擔4000元,學校負擔約2000元。在培養『鄉村科技帶頭人』的基礎上,黑龍江省於2005年和2006年又啟動了『鄉村教師』和『鄉村醫生』培養計劃,努力培養一批致力於改變農村缺師少教、缺醫少藥的現狀,形成『村村大學生計劃』的『農村三部曲』。

責任編輯:張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