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2月12日電 記者從市統計局獲悉,從去年年初開始,哈爾濱市在新農村建設試點中,根據試點村的基礎條件、區位特點和產業優勢,因地制宜地探索出五種建設模式,分別給不同經濟條件的村鎮提供了不同的建設途徑。這些模式將成為哈爾濱市今後新農村建設的典范。
模式一:推進城中村改造,集中興建新區。結合城區規劃建設,抓好城中村改造。呼蘭區對位於利民開發區的裕田村和裕強村實施統一規劃,拆掉危房,興建商住樓19.4萬平方米,解決了開發區用地問題,還一次性改善了農民生產生活條件。
模式二:提檔昇級改造,全力打造新村。對原有中心鎮和中心村進行基礎設施改造和配套。阿城市紅新村采取政府扶持、社會幫建和村民自籌等三種方式,去年一年就實施新項目11個,總投資1305萬元,村民累計出資180餘萬元,自願出工600多個,最終鋪裝硬化街路13.7公裡,並同步完成了村鎮的綠化、亮化、淨化工作。
模式三:引進社會資本,開發建設新村。對於區位優越的村落,廣泛開展招商引資,吸引社會資本參與新農村建設。阿城市玉泉鎮利用磨盤村緊臨高速路的地緣優勢,采取市場化運作,與北京企業合作,對磨盤村、新立屯等4個村屯6平方公裡范圍進行整體規劃開發,建成集農業觀光區、旅游區、居民生活區和別墅區為一體的新村。
模式四:撤並偏遠村屯,異地興建新村。對交通不便、戶數少、基礎設施難配套的偏遠村屯,結合新農村建設進行撤並,向中心村集中。通河縣鳳山鎮青山村把交通不便、易受洪水威脅的下青山屯22戶農民整體遷至中心村,政府出資、農戶出工建新房,兩戶合建一棟,共建11棟,每戶42平方米。
模式五:整治村屯環境,分步改造新村。對經濟薄弱、條件差的村屯,從整治村屯環境入手,重點搞好『三清』,解決環境髒亂差的問題。
城市規劃部門和市建委村鎮處有關負責人指出,這些模式不是公式,各個村鎮建設還要因地制宜,從實地出發,並將五種模式與自己村屯優勢結合,從而確保未來新農村建設更科學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