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2月15日電 春節臨近,澡堂子裡客人在排隊搓澡。但很多人不知道,盡管搓澡巾是新的、搓澡臺上的塑料臺布是一次性的,搓澡員的手看似乾淨,可僅僅一次搓澡經歷,就有可能讓你身上長出『水瘊子』,或把你自己的腳氣傳染到身上變成股癬、體癬。近幾天,記者接連采訪數家大醫院皮膚科,獲悉最近每天都有因搓澡搓出皮膚病的患者來就診。
在省醫院、哈醫大附屬第二醫院的皮膚科,記者都遇到了身上突然長『水瘊子』的患者,醫生問診時直接問患者『是不是不久前搓澡了』,回答都是肯定的。醫生說,患者身上的紅色丘疹為傳染性軟疣,俗稱『水瘊子』。患此病主要是因為直接接觸了痘類病毒而感染,常去公共浴池、游泳池等易感染此類病毒,有的澡堂子師傅搓澡成了傳播皮膚病的『中介』。
搓澡咋成了皮膚病的誘因?帶著這個疑問,記者暗訪了哈爾濱市一些洗浴中心、大眾浴池。近幾年,哈爾濱市洗浴業快速發展,中高檔洗浴中心林立,大眾浴池遍布大街小巷,3天中,記者先後暗訪了哈爾濱市10餘家洗浴中心、大眾浴池,發現家家都有搓澡服務,操作模式也基本相同:搓澡前,搓澡師傅當著客人面接一盆清水,衝掉前一位客人留下的汗泥;鋪上一張一次性塑料臺布;打開一次未用的新澡巾為客人搓澡……記者調查發現,搓澡師傅幾乎都能拿出健康證、且經過培訓。這樣的『規范操作』,看不出皮膚病會從哪『上身』。然而,醫護人員幫記者揭開了謎底。
據哈醫大附屬第二醫院皮膚科的醫護人員介紹,問題就出在搓澡師傅的手上,他們看似乾淨的手卻沒有消毒。其實,搓澡師傅每天都接觸很多人,在給下一個人搓身前,搓澡師傅應將雙手浸泡在『新潔爾滅』或消毒液裡3至5分鍾,但幾乎沒有哪位搓澡師傅會主動這麼做,認真洗手的都很少。很多搓澡師傅為了方便操作,會留稍長的指甲,他們給患了『水瘊子』的客人搓澡時,易沾上軟疣病毒,這就加大了傳給其他人的幾率。
記者在哈醫大附屬第一醫院皮膚科了解到,還有不少患者搓澡時把自己的腳氣傳染到身上,形成了較難治愈的股癬、體癬。據醫生介紹,腳氣又稱『腳癬』,現在不少搓澡師傅圖省事,搓了腳纔讓客人翻身,盡管澡巾是新的,但搓了腳再給客人搓身,就會把客人的腳癬病菌傳染到其大腿根、頸部等皮膚易潮濕部位,使客人染上體癬、股癬。
哈醫大附屬第一醫院皮膚科的醫護人員還說,哈爾濱市冬季較乾燥,市民其實應該控制洗澡次數,特別要少搓澡,盡量不破壞皮膚保護層。
據醫護人員介紹,『水瘊子』潛伏期約2至3周,多見於肩胛、前胸、後背等處,少則三五個,多則數十個。體、股癬常見於患者大腿根、頸部等皮膚易潮濕部位。
臨床上,治療『水瘊子』,可用消毒小鑷子或止血鉗子將軟疣夾破,擠出裡面的物質,然後涂上2.5%的碘酒或3.3%的三氯醋酸即可。如果局部發炎,可先涂抹紅霉素軟膏,待炎癥消退後,再施用上述方法進行局部治療,也可在醫生指導下選用抗病毒藥物。治療體、股癬比較麻煩,且易反復發作,患者應在醫生指導下選擇藥物治療。
醫生提醒,患上『水瘊子』或體、股癬,應注意把自己的內衣物等與家人的分開,避免交叉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