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2月17日電題:大地回春 龍江第一村春節實錄 12時 新村安靜老村鬧
實習記者 李天池/文 記者 趙海/攝
時近中午,但記者所居住的興十四村別墅新區卻靜的出奇,只有高懸的紅燈籠、漿糊未乾的春聯、 遠處傳來零星的鞭炮聲,在暗示今天是農歷新年。村民都到哪去了?
![]() |
新村的春聯掛了起來 |
興十四人喜歡將興十四村分為老區和新區。老區是整齊排列的磚瓦房,新區則是平地而起的紅 頂白樓。火炕、灶臺、年畫......因為當初創業時有太多的回憶,很多老人捨不得離開,仍舊住在老區,不 願和兒女們住在別墅新區。所以過節時,住在別墅的兒女們都要回『老家』過節。推門走進老區劉鶴亭老 人的家,呵!熱鬧。在哈爾濱居住的大兒子回來了,在大慶工作的二女兒也回來了,而在老人『跟前』的小兒子劉根芝也 早早地從別墅新區回到『家裡』。一家人或圍坐在炕上,閑話家常;或忙裡忙外,烹肉擇菜。每年這 個時候,作為興十四第一代墾荒人的劉鶴亭老人,總有說不完的話。1957年,劉鶴亭在興十四度過了第一個春節 。『土泥房外刮大風,土泥房裡吹小風,點煤油燈,要一手拿火,一手擋風;家屬來了,就在大通鋪 上堅壁個「牆」出來。有時孩子起夜回來,找不到原來睡覺的地方……』直到今天,老人提起那段日子仍不無 感慨地說:『那是真擠啊』。
住的『窄吧』也就算了,吃的就更是『緊吧』——隊裡給每人三斤小麥,能碾成2斤白面, 大人捨不得吃,都給孩子們包餃子,大人們吃凍土豆、凍白菜、大餅子;『那時過不過年都一樣 ,只是年前,洗洗破衣服,把自己盡量收拾得利索些。』窘困沒有嚇倒興十四人,反而激發 了他們創業的斗志。
![]() |
第一代墾荒人劉鶴亭老人三代同堂共進午餐 |
1980年,劉鶴亭到興十四村之後的第23個春節,一家人搬進了84平米的二層瓦房。那一年,小兒子劉根芝纔10歲。27年過去了,回憶起當時情景,已住進了花園別墅的劉根芝說,『那時還是挺盼望過年的。雖說生活已經有了很大的改觀,但是新衣服、好吃的,對於小孩子來講,仍有著巨大的吸引力。』
劉根芝說:『現在春節和平時沒什麼不同。就是希望自己能夠好好放松一下,平時覺得自己像 被壓著的彈簧。最重要的是,一年沒見的哥哥、姐姐都從外地回家過年,平時大家都忙,也沒時間通 個電話,現在大家都回來了,過年就是過個團圓。』交談中,
![]() |
老村的鞭炮響起來了 |
15歲的劉繼仁和鄰家的孩子從外面跑了進來,吵著要去放鞭炮。他是劉鶴亭的孫子,是興十四 村的第三代人。此時,是2007年2月17日,距離農歷丙戌年除夕還有不到12個小時,我們不僅要問:再 過十年,二十年,興十四村的新年又會是什麼樣子?
答案在興十四人的生活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