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2月25日電 自2003年省關工委開展『一個重點、三項活動』,即重點抓好需要特別關心的青少年教育、關愛、救助工作,開展『中華魂』主題讀書教育活動、道德行為規范養成教育活動和農村青年『學科技、育新人、奔小康』活動以來,一大批關愛標兵、道德楷模和科技致富能手紛紛湧現,他們用行動對活動開展給了最好的注解。
忘年交
薛大均是齊齊哈爾市34中學的退休教師,2003年受聘龍沙區江安街道華麗社區關工組織的『失足劣跡幫教員』後,便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
15歲的王某,原是齊市40中的學生,父親2003年被判死刑,母親精神失常走失,他和姥姥靠130元遺屬費維持生活。姥姥年邁體弱,王某的日常行為沒人管,漸漸染上偷摸劣跡。薛大均了解情況後就把他領回自家供吃、供養,朝夕談心做思想工作。開始,王某還怨薛大均多管閑事。薛大均不厭其煩,耐心開導,終於使他有了改變。隨後薛大均又送他上學,並負責一切學習費用。現在王某學習好了,並當上班長,稱薛大均為自己的親爺爺。
與薛大均一樣,全省30餘萬關工老人,用心、用力、用情體貼關懷著、引導教育著青少年,成了青少年的忘年交和知心朋友。
高峻是饒河縣工商聯合會會長,12年中,他組織民營企業家和社會各界捐款125.86萬元,幫助一大批貧困學生完成了學業。
新形象
在開展道德養成36條活動中,不僅培養了孩子們的良好生活習慣,思想水平也在提高,龍江少年良好的精神風貌已經展現出來。
王欣月是阿城二中一年二班的學生。一次上外語課,一位來自加拿大的外教在授課時,說了很多蔑視中國、侮辱中國人的話。於是她以流利的外語說道:『身為一名老師,你教的是中國學生,我們任何一個人也不會允許你這樣說!』一番慷慨激昂的話語贏得了在場所有同學的一片熱烈掌聲,同學們被她的愛國精神所感動。那位外教也因深深地自責而提前回國了。事後,這位外教在網上留言說:『那件事讓我真正看到了一個中國學生的骨氣,我真為我的話感到慚愧,我想我不配作一名教師……』
當有人問王欣月為什麼要這樣做?她回答說:『熱愛祖國並不意味著在沙場上拼殺,在和平年代裡,更能考驗一個人的愛國思想。』
裴雷是佳木斯市雪松小學六年四班的學生,貧困而多難的家境,使她比同齡的孩子更早懂事,也更知道節儉。在學校,她不斷得到學校老師同學的幫助,她也真心去幫助別人,當災區需要捐款、捐物時,她總是第一個把自己積攢的零錢都捐獻出來。班裡有的同學學習跟不上,她就用課餘時間給補課。一次,她領著奶奶去醫院看病,撿到了一個裝有500元錢的包,她們通過醫院的廣播找到丟錢的人。
領富人
在『五老』隊伍中,很多人不僅擁有愛心,更多的人還有一技之長。在關工委開展的『學科技、育新人、奔小康』活動中,『五老』不斷為青年農民傳授著技術和經驗,為青年的致富把脈;而富裕起來的青年,也把學到的致富經傳授給了更多的人。
鄭連昇是哈市香坊區幸福鎮光明村農民,1993年高中畢業後務農,2004年7月成立了『幸福無公害名優瓜果菜協會』,已經有會員330多人,青年農民佔85%。兩年來,他在本村關工委委員、老技術員、協會副會長王德斌,東北農大教授蔣先華等老科技專家的指導幫助下,引進新品種,學習新技術,兩年來先後拿出近2萬元資金,為貧困會員無償提供優良品種、肥料、資金、農藥及相關技術。兩年來,幫助39戶貧困會員脫貧。
寶清縣萬金山鄉三星村農民董開勇、龍江縣濟沁河鄉會興村一屯農民關祥仁、省農墾總局紅興隆分局五九七農場任景利……記者在省關工委2006年表彰的10大科技致富能手中發現,每個人都在自己走上富裕道路的同時,也帶動了周邊一群人的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