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2月28日電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喜歡購買進口食品嘗鮮。但由於許多人看不懂進口食品關於生產日期的標注,中文說明又不夠詳細或出現錯標,消費者的權益難以得到保障。記者近日走訪進口食品超市時,就看到一種德國產酸黃瓜的中文生產日期出錯———2005年的產品竟被標成2006年生產。
目前,哈爾濱市各大超市裡都設有進口食品專賣區,一些大型商場甚至專門設立了進口食品小型超市。記者走訪發現,這些專賣區裡有來自世界各地的食品,食品包裝上的文字也各不相同,語種不一。而它們的中文說明一般比較簡單,如一瓶韓國產的辣椒醬,中文只標注了產地、日期和產品名,主要成分和熱量等都未標明。另外,很多食品的中文說明被直接貼在包裝上,蓋住了原文的生產日期、成分說明等,無法進行對照。
在中央大街上一家商場的超市裡,記者遇到一位消費者欲購買名為『冠利』的德國產酸黃瓜,但在交款時她發現,該產品中文說明中的生產日期為2006年9月13日,而瓶蓋上印的卻是2005年。這位消費者馬上向銷售人員詢問,但銷售人員無法作出解釋。
記者隨後調查了幾位在此選購的消費者。其中一位付女士表示自己經常買進口食品,覺得『國內食品總被查出質量問題,進口食品的質量應該能好一點』。而付女士的朋友則表示反對:『這兩天美國那個花生醬不是也被查出問題了嗎?進口的也未必就有保證。』
接受采訪的消費者普遍反映,目前市場上銷售的進口食品標注不夠明確,辨認起來很費力。對此,質量技術監督部門的專家建議,購買進口食品時,應查看瓶身上的生產日期,對產品說明看不懂時,及時詢問銷售人員,如果不夠把握,最好不要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