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資料片)
東北網3月2日電 題:加強農田水利建設 夯實『大糧倉』基礎
關鍵詞1
農田水利
-文件亮點
加強農田水利建設。繼續加大農田水利建設投入,新建、續建一批蓄水、引水、提水和集雨工程,提高農業水利化水平,保證農業用水,建設高產穩產農田。
-政策舉措
加大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力度,加強中小河流治理。加快大型灌區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推進『兩江一湖』水稻基地建設,搞好末級渠系建設。農業綜合開發資金要增加對中型灌區節水改造和農田水利建設投入,擴大節水灌溉面積。增加『民辦公助』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補助專項資金規模,引導農民開展直接受益的農田水利工程建設。搞好農業節水工作,大力推廣水田控制灌溉技術。2007年全省新打農田抗旱水井1萬眼,新建續建小型地表水源工程600處,發展水田200萬畝,新增節水灌溉面積125萬畝以上。
-現狀鏈接
全省共興建水庫640座,蓄水能力達到95億立方米,佔地表水總量的17%。建成萬畝以上灌區319處,打各類抗旱水源井46.6萬眼,發展有效灌溉面積3624萬畝。水利工程每年為農業供水達到172億立方米。
全省主要江河缺少控制性工程,現有水庫調控能力只有7%。已建的各類水庫中,大中型病險水庫佔60%;小型水庫大部分存在病險隱患。中小河流堤防標准普遍偏低,工程不配套,『小水大災』在局部地區或局部河段經常發生。現有灌溉設施逐步進入老化期,供水保證率低,效益不能充分發揮,農業有效灌溉面積僅佔耕地面積的21%。
-『十一五』建設目標
完成大江大河乾流主要堤防達標建設,使大江大河乾流主要河段堤防達到30~50年一遇防洪標准,糧食主產區的中小河流堤防基本達到20年一遇防洪標准,重要堤防達到50年一遇防洪標准。治理改善澇區1600萬畝,排澇標准基本達到3~5年一遇。
開工興建西山、桃山二期、青龍山、閣山等一批控制性工程,完成3座大型、19座中型、35座重要小(I)型病險水庫的除險加固工程建設,使地表水控制能力達到30%以上。新增年供水能力124億立方米,其中,新增農業及生態供水103億立方米。
新增灌溉面積1000萬畝,有效灌溉面積達到4830萬畝;新增水田面積500~1000萬畝。
新增農田節水灌溉面積700萬畝。其中旱田節水灌溉工程面積500萬畝,水田節水灌溉面積200萬畝。
新建水電農村電氣化縣和小水電代燃料生態保護工程項目12個,新增農村水電裝機8.2萬千瓦。
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積1200萬畝,治理程度由35%提高到42%。
-專家點評
省委黨校社會發展戰略研究中心主任、省應用經濟學研究基地主任姜國忠建議,國家財政支持糧食主產區打井、修水庫;地方銀行系統應向農民打井抗旱提供貸款支持;探索建立『一事一議』框架下的自主籌勞籌資機制;推進農田水利建設的科研工作。
關鍵詞2
土壤肥力建設
文件亮點
加快實施『沃土工程』,建立施用有機肥的激勵機制,鼓勵農民多積、多造、多施農家肥和發展綠肥,全面推廣秸稈、根茬還田,增加土壤有機質。
現狀鏈接
當前黑土地退化嚴重,表現為耕地質量退化、養分含量降低、生產能力下降。上世紀70年代,1公斤氮肥可以增加15~20公斤的糧食產量;現在,1公斤氮肥增加的糧食產量降到5~9公斤。2006年,我省的糧食產量有近一半的份額由化肥支橕,農民投入增加,減緩了農民增收的腳步。這種局面如不盡快扭轉,50年後耕地生產能力要下降一半。
政策舉措
全面落實耕地保護責任制,控制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規模,防止破壞深層耕作層的農業生產行為。擴大測土配方施肥的實施范圍和補貼規模,提高科學施肥水平,2007年全省測土配方施肥面積發展到6000萬畝。改革傳統耕作方法,開展免耕栽培技術推廣補貼試點,發展保護性耕作。
專家點評以土為本抓好地力建設
-中央連續三年在一號文件中提到『沃土工程』,根本問題是提高耕地質量和生產能力。全省上下要形成共識,把土地的可持續發展戰略變成自覺的實際行動。
-通過法律手段來管理耕地質量和耕地建設。政府有培肥地力和建設地力的職責;農民有使用土地的權利,也有保護和建設耕地的義務。
-推廣實用的培肥地力技術。推廣積造精制有機肥、生物發酵肥的方法。可以嘗試國家補貼的方式,鼓勵有機肥的工業化生產、商品化經營。
-調整好種植結構,通過發展大豆和玉米輪作、恢復春小麥生產等渠道,在全省形成麥豆、玉米輪作體系,恢復種植綠肥也可以有很好的效果。
省土肥站站長胡瑞軒
關鍵詞3
農機化
文件亮點
加強農機化建設。繼續增加農機化建設投入,支持農機作業合作社、農機協會等新型農機服務組織發展,推進農機體制創新,提高農機裝備水平。
現狀鏈接
2006年,全省新組建農機合作社200個,農機合作社總量達到458個,實行規模經營面積達到了200多萬畝。最大連片地塊達到了1萬畝以上。2006年是我省開展『場縣共建,跨區作業』工作的第五年,全年跨區作業面積達到1200萬畝,其中農機跨區整地作業面積達761.8萬畝。
政策舉措
繼續發展農機大戶,農機具購置補貼重點向農機專業戶和家庭農場傾斜。發揮農墾在農機化中的帶動作用,鼓勵工商企業參與農機化建設,支持並組織農機跨區作業服務。引導農民推進連片種植,建設農機化試驗示范基地,大力推廣水稻插秧、玉米收獲、耕地深松、化肥深施、秸稈根茬粉碎還田、飼草飼料收獲等農機化技術,尤其在水田機械化上要取得新突破。
關鍵詞4
農業生態環境
文件亮點
繼續推進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退耕還草等重大生態工程建設,完善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制度,探索建立草原生態補償機制,加強生態環境建設。
政策舉措
加快三北防護林體系四期工程建設,搞好防沙治沙示范區和松嫩平原生態經濟型防護林示范區建設。繼續抓好超坡耕地、沙化耕地、退耕還林、退耕還草工作。嚴禁毀林毀草開荒。啟動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工程,抓好松花江流域和黑土區水土保持工作。2007年全省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40萬畝。切實加強農業環境保護,積極采取新型肥料、低毒高效農藥、可降解農膜等新型農業投入品,加強禽畜糞便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防治面源污染,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
專家點評
姜國忠認為,完善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建立草原生態補償機制需要政府財政加大資金投入;設立林木采伐附加稅,對林木采伐者和木材制品消費者收取林木采伐附加稅,用於建立補償基金;向開發草場、在草場建廠的企業收取草原生態補償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