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3月2日電 題:21年來最晚一個春節56年來同期最高氣溫剩餘凍年貨,覺著不把握就別吃了
急性胃腸炎患者突增
記者昨日從哈醫大一院、市第一醫院、市第五醫院等多家醫院急診科了解到:連日來因急性胃腸炎而入院治療的患者突然增多,比節前增加20%以上。據市第一醫院急救中心李曉峰主任介紹,眼下該中心每天都要接待胃腸疾病患者十幾人,比一周前增加了40%以上,其中老年人居多,也不乏全家人一同前來就診的。患病癥狀多為惡心、嘔吐、腹瀉。醫生對這些突然增加的病人調查發現,病因多是因為吃了陽臺上的變質冷凍年貨。
今年凍年貨冷凍期最短
今年春節趕在2月18日,是21年來最晚的一個春節。到大年初四,哈爾濱市最高氣溫就已昇到2℃,此後持續攀昇,到2月28日,已高達9.2℃,達到56年來哈爾濱市同期最高溫度。突如其來的高溫,令眾多家庭猝不及防,眼見陽臺上大量冷凍年貨紛紛開化,想將其轉移到冰箱,卻又放不下,而扔了又實在太可惜,無奈只能抓緊時間上頓魚下頓肉的突擊吃。
不少人家還有剩餘凍年貨
記者走訪居民了解到,眼下不少居民家中存放的剩餘年貨主要有魚、肉、海鮮、速凍面食等。采訪中,很多家庭都忙著收拾陽臺上的年貨,把一些看著還能吃的食品『搶救』到冰箱裡。一些居民樓道堆滿紙箱和遺棄的一袋袋已化得不成樣子的冷凍食品。據香坊區保潔大隊李榮講,從正月初八以來,居民生活垃圾中就陸續出現被扔的年貨,而且越來越多。其中有成箱的羊肉卷、成袋的餃子、湯圓,還有刀魚、魷魚和開化變質的凍蝦仁等。
老人寧可吃壞肚子也不肯扔
采訪中,很多居民都認為,這些食品雖然開化了,但看著沒壞,也沒聞出有啥味,扔了太可惜了,放冰箱裡凍上還能吃。特別是許多中老年人,頭腦中牢牢根植一種觀念,就是不能浪費。不少人不顧兒女勸阻,堅持要把突擊吃凍年貨進行到底。有的甚至把兒女已經扔了的變質食品又偷偷撿回來做熟了自己吃。
反復冷凍融化的食品不能吃
記者就此請教食品專家了解到,食品從冷凍狀態到解凍狀態的過程中,細胞膜會受到破壞,這時再次冷凍,已不能起到保鮮作用。反復地冷凍、融化,還會造成水分、營養物質流失,加速腐敗變質。魚肉一但變質,其所含的蛋白質就會分解,並產生『胺類』、『可溶性毒蛋白』、『??』、『惡臭素』等有毒有害物質。而加熱煮、熬並不能徹底破壞其毒害性。此外,反復冷凍的魚和肉中,還會產生一種致癌物質,冷凍次數越多,致癌物濃度越大。
大辦年貨的老習慣該改改了
食品專家就此指出,哈爾濱市地處高寒地區,居民歷來有冬季用陽臺儲存冷凍食品的習慣,加上春節辦年貨的老習俗,因此,如何保證冷凍食品衛生,是一個涉及千家萬戶、事關廣大市民健康的大問題。如今生活越來越好,人們想吃好東西不必非等過年。商店過年也不休息,現吃現買要啥有啥。再說全球氣候變暖,陽臺保暖程度高,因此,居民辦年貨集中采買食品、單位年終搞福利大量分食品的老習慣,都該改改了。
如何辨別冷凍食品是否變質
1.魚類:注意辨別其色、狀是否有變化,如果解凍後發現魚頭部有褐色斑點、腹部變黃,千萬不要再吃。
2.肉類:肌肉無光澤,顏色灰暗,外表及切面潮濕發黏,脂肪發黃,出現哈喇味等異味,千萬不要再吃。
3.面食:袋裝的,裡面食品發生粘連、出現越來越多的冰晶冰塊;散裝的,出現裂縫、粘連等現象後,千萬不要再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