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付華廷接受東北網記者采訪 |
東北網3月3日電(實習生李天池)甘南縣音河鎮興十四村黨總支書記付華廷評價自己,只有小學三年級文化水平,斗大的字不識兩麻袋。可就是這樣一個沒『文化』的書記,憑著自己踏實肯乾的態度,一切為民的信念,硬是將這個沒有任何優勢的偏僻小村,建成了擁有10多億元固定資產,35家企業,1800多名員工的省內首富村、別墅村。
![]() |
年三十晚上付華廷和『家人』一起過年 |
『摳門』付華廷
住房從草房土房,到磚瓦房,再到現在的別墅;收入從零,到90年代初的5百萬,再到跨世紀的幾個億,按付華廷的話講,能有今天的興十四,都是全體村民一滴血一滴汗滾雪球滾出來的。
在外人看來,富了的興十四其實很『摳門』。
農歷臘月二十九,記者走進80年代修建的村委會辦公樓,裡面很暗,怎麼不開燈?村民告訴記者,年關將近,因為樓裡只有值班的人,為避免浪費纔不開燈。樓裡不僅暗,而且舊,從牆上貼滿相片的像框,到辦公桌椅都算得上『古董級』,付華廷說:『村委會是為村民辦事的地方,修那麼漂亮給誰看?』
而在樓外,村委會正為村裡的黨員發『福利』—一輛自行車和一件品牌羊毛衫。
村裡的掌管財政大權的是一位70多歲的老會計,這位老『財神爺』經常將一個信封用兩次,一面用完,用刀裁開再用另一面,這也是他至今沒有退休的原因之一。
別墅區裡的路燈晚上是關著的,其它一切能省則省,這一系列的『摳門』措施,硬是讓付華廷『摳』出了一系列的福利。
自來水免費供應,兒童免費入托、入學,考入縣城的學生由村裡的客車免費接送,每棟30多萬元的別墅只收村民10萬元,村集體補助20多萬元,產權給個人;考上學的有獎勵,村裡老人有生活補助,村民有福利待遇,就連過年過節的年貨,村裡都免費統一為村民發放。
與日常生活的『摳門』相反,在給人纔的優惠待遇上,付華廷顯得『大手大腳』。
![]() |
省十屆人大六次會議上,東北網記者在采訪付華廷 |
付華廷的『小算盤』
付華廷以『借雞生蛋』為用人戰略,用誠意和優惠政策請人,待人則一視同仁。
從養奶牛,到小作坊,再到辦企業,直到今天的集團化,付華廷和村黨支部成員清醒地認識到,靠村裡人的文化基礎,已無法把握現代企業的管理和市場的變化發展,必須『借雞生蛋』。興十四以10萬到20萬的年薪從哈爾濱、上海、浙江等地聘請了26位專家做科技顧問,投資60萬元在村裡建起了兩座別墅,供專家居住,現在在富華集團工作的中高級技術人員有60多人。
如果把付華廷眼裡的人纔只歸為高科技人員,那太狹義了,在他的眼裡只要能帶動興十四村發展的,都是『人纔』。
付華廷的『小算盤』也就在認定人纔的同時,開始工作了。
外村來的魏慶海搞蔬菜大棚,收入頗豐,本村的一位村民看到了『甜頭』,也開始種植蔬菜,因為處於起步階段,暫時還未受到肯定,大部分村民還是買魏慶海的。
引進本村無人經營的事業,讓村民看到『甜頭』,再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兩者在完全公平的情況下,憑各自的本事展開競爭;無論是本村的村民,還是外來人員,村裡都平等對待,在興十四區別外來人員與本村的村民只能用口音區分。
在外聘的人員身旁,總要由本村的村民做副手,為啥?很簡單,『偷』學技術。從飯店管理到稍有技術含量的工作,興十四村的村民都在學。
付華廷的『小算盤』扒拉了出2006年的收入,總收入達到一億多元,人均收入1萬5千元,固定資產總值10億零5千元。
付華廷的『家』
付華廷的家就是興十四村。
農歷臘月二十九夜裡,付華廷的左眼眼底出血,『眼鏡上像落只蒼蠅』,他打算初三去看病。因為,初二會有廣東客商,初四會有一些外國客人過來,初五哈爾濱來人,初六則是廈門……看眼睛的事情顯然不能排到日程裡了……農歷三十,他急忙吃了口年夜飯,就扔下全家20多口,一個人去了村委會值班。
別人忙著過年,他卻忙著籌劃如何落實2007年興十四村的13件事(//heilongjiang.dbw.cn/system/2007/02/19/050710205.shtml),和如何讓新一年的總收入達到10億元,利稅要如何實現5000萬元,村民年人均純收入怎樣達到1.7萬元。
付華廷『家』的『家長們』就是村委會,由老中青三代組成,年齡最大的已經70多歲,按付華廷的話說,老一輩的人吃過苦,受過罪,知道今天成績的來之不易,用實際行動把興十四村的精神傳下去,不在乎年齡,只要還能乾。
『家長』吃苦耐勞,『家人們』則團結一致。
1998年,洪水要『吞』興十四村,為了保衛自己的家園,全村齊上陣,裹著小腳的大娘,也拎著裝著土的竹筐,一筐一筐往壩上運土;2005年,村裡決定擴修水泥路面,村民每人被『攤派』送2立方米沙子,第二天天剛亮,負責驗收的村乾部,就被來送沙子的村民叫醒,原本一周需要的沙子,3天就弄好了。
幾十年來,憑著吃苦耐勞、團結一致的『家風』,村黨總支書記付華廷和『家人們』苦乾實乾,成了今天擁有35家企業、1800多名員工、10多億元總資產,集農、林、牧和房地產開發等於一體的國家級大型企業集團—黑龍江富華集團;擁有耕地1.68萬畝、樹林1.13萬畝、草原4000畝,198戶村民、956口人的社會主義新農村,造就了『龍江第一村』—興十四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