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3月5日電 截至2月上旬,為期2個月的拜泉縣新生鄉青山村『三清』(清查戶籍、清查土地、清查合同)工作基本結束,全村清查出18戶54人有雙重戶籍,收回非法承包耕地711畝,為村集體挽回損失220餘萬元。
2006年10月,新生鄉黨委在調研中發現,有的農民已經遷移到外地居住,並在居住地分得耕地,享受國家糧補政策,但由於戶口沒有注銷,原來的耕地和糧補繼續享受。這樣就出現了一些人憑借雙重戶籍享有雙份的承包田和國家糧食補貼。據此,該鄉出臺了『三清工作實施方案』,重點解決雙戶口農戶重復分配土地問題,清理整頓嚴重侵害農村集體利益的不法合同。
『三清』工作首先從青山村開始試點。去年12初,鄉人大主席顧學、農資站站長鄭立軍、鄉派出所民警王殿生等3人進駐青山村,與村黨支部聯合成立了村『三清』工作組。工作組發布公告,讓村民提供線索,然後再順藤摸瓜查清事實。有的村民離開本村已經十幾年了,為了查清他們在遷移地是否落戶和分得土地,工作組先後跑了省內外十幾個市縣。清查中工作組發現,村裡將8000株楊樹以每株25元的超低價售出。他們依法廢止了該合同,經拍賣每棵樹木售價90元,為村集體挽回損失50餘萬元。
在『三清』工作中,青山村始終強調自上而下,讓乾部們先把自己『抖落乾淨』。村支部書記郭風鵬把女婿多種的6.2畝承包田抽了回來,從舅舅家抽回了20餘畝多種的耕地。由於乾部帶頭,其他被收回非法耕地的農戶也心服口服。在整個『三清』工作中,沒有一戶上訪告狀的。相反,過去的一些上訪戶看到反映的問題從根本上得到解決,也息訪了。
郭風鵬給記者算了一筆賬,目前青山村每畝耕地轉讓價在100元左右,加上每畝國家給的『糧補』20元,這樣每畝耕地村集體和國家每年就損失120元,711畝就是8.5萬多元。到二輪土地承包期結束還有20年,這樣國家和村集體就損失170萬元,加上多賣的50萬元樹錢,共挽回損失220元萬元。
截至目前,新生鄉的『三清』工作已經推廣到光復、合發、衛東等村。鄉黨委書記於佔明說,國家實施糧補政策後,離開村屯的農民紛紛回來要地,該鄉光復村有149戶遷移到外地的村民重新回來要地,當他們聽說村裡實行『三清』了,如果清查出在遷移地已經落戶並享有承包田和糧補,這次村裡不僅不補給土地還要處罰時,70餘戶回來要地的農民不辭而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