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3月5日電 走進肇東產糧大王李景斌的莊稼院,一垛垛玉米棒,齊刷刷地沒了腰,黃燦燦直刺人眼;四間剛翻新完的『洋瓦蓋』磚房顯得很亮堂,而最耀眼的是那正房門旁的一個牌子,上寫『國家豐糧工程示范戶』。『牌子不大,但「分量」很重』,這是李景斌和老伴很引以自豪的事。
李景斌今年46歲,是肇東市黎明鎮長富村一位地地道道的農民,今年種植玉米70畝,經省農委測產平均畝產達到900公斤,總產達到6.3萬公斤,這個產量可不是一般人能夠達到的。
老李高產大王的名號很響,在黎明鎮一提起李景斌,沒有不知道的。在全國產糧大縣肇東市,雖然有耕地300多萬畝,但就玉米種植來說,平均畝產900公斤也是比較少見的。
『土、肥、種、水四個基本要素優化組合,哪個環節掉了「鏈子」,都不成。』老李講起玉米高產的高招來有板有眼。改善土壤環境,充分利用大型農機具是李景斌持續高產的關鍵,『我的地耕深都在25厘米左右,土質疏松,通透性好,一般地比不了,我們鎮裡去年組建的農機合作社幫了我很大的忙』。
給土地吃『營養餐』也是老李的拿手好戲。2000年,老李所在的村玉米產量都不高,找不到原因。於是,老李把土樣拿到肇東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一測,原來缺少鉀肥,是化肥施用過量引起的。第二年,他減少了化肥的使用量,增加了農家肥,產量一下增加了400多斤。這下老李嘗到了甜頭,每年都把土樣拿到省裡和市裡做檢驗,缺啥就補啥。
『一水差千斤』。李景斌至今無法忘記1995年那場旱災造成的慘象。那年黎明鎮降水量僅為150毫米,比正常年份少了200毫米,結果全鎮平均畝產只有250公斤,比好年景少了近500公斤。後來,李景斌終於打了全鎮當時還不多見的股份井,解決了耕地用水問題。
老李的高產經,還常常向周圍的農民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