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我省代表齊聲呼吁:重振我省乃至全國大豆產業的雄風
2007-03-07 10:04:25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賈輝 劉偉 郭存發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大豆產業的衰落,對我省經濟發展造成的不良後果,同時,也將給國家糧食安全敲響警鍾。進口大豆完全佔據中國市場,無論價格、產品質量、各相關產業的發展都將受制於國外,影響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

  東北網3月7日電 『穩定發展糧食生產,優化糧食品種結構……加強對糧食生產、消費、庫存及進出口的監測和調控,建立和完善糧食安全預警系統,維護糧食市場穩定。』連日來,圍繞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這一要求,出席十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的我省代表齊聲呼吁——要依據市場規則優化政府產業政策機制、社會化服務和技術要素,建立現代化的產業模式,重振我省乃至全國大豆產業的雄風。

  大豆產業遭遇『龍卷風』

  我國是大豆故鄉,我省是全國大豆主產省,大豆種植面積,大豆產量,均佔全國三分之一以上。

  全國人大代表孫魁文說,自1996年以來,我省由大豆淨出口國變為大豆進口國。進口量10年之內從269.5萬噸到2827萬噸。隨著轉基因大豆進出口數量的急劇膨脹,國外企業紛紛湧入我國大豆加工業,以控股參股形式,進行低成本擴張,基本控制了我國油脂加工市場,致使大豆產業遭遇『龍卷風』般的重創。作為大豆主產區,我省首當其衝。一是大豆種植面積持續減少,2006年比2005年減少417萬畝,預計2007年還將減少1000萬畝以上。二是省內大豆銷售價格持續降低。直到目前,我省大豆銷售價格仍在1.25元左右徘徊。三是大豆種植的比較效益持續下降。據測算,種大豆比種玉米、水稻、土豆效益要差得多,每畝純收入只有幾十元錢,一些受災農戶不僅沒有收入還要搭錢。四是我省大豆主產區農民面臨生存危機。我省大豆種植農戶50%以上的家庭收入來自大豆,特別是北部地區2000萬畝大豆種植面積,是當地40餘萬農戶收入的主要來源。海倫市有兩個村,因大豆收益差,被迫轉讓土地外出打工的農戶佔全村總戶數近30%。五是大豆加工企業面臨嚴重挑戰。油脂加工企業多集中在東南沿海,基本不用我省大豆,有效產能85%被外資掌控,省內油脂加工企業加工成本高,很難與外企競爭。

  我省大豆產業的衰退,除了受進口大豆的衝擊外,還受制於其他一些因素。在政策方面,只有『國家大豆振興計劃』的600萬畝享受保護價。油脂加工企業和大豆深加工企業不享受稅收優惠。銀行信貸政策不完善,保險機制不健全。在市場方面,生產資料價格上漲,抵消了國家對農民的補貼。在生產方面,大豆品種更新換代慢、規模小、成本高、重迎茬嚴重,影響了產量的增加和效益的提高。此外,社會各方面對轉基因大豆潛在危害普遍認識不足。

  發展潛力及上昇空間巨大

  我省代表認為,大豆產業不僅關系龍江百萬戶農民的收益和生計,關系以大豆為原料的飼料業、養殖業、油脂加工業等發展,還關系到國家糧食安全和國家的長遠利益。

  長期經營管理畜牧業企業的姜鴻斌代表說,我省是大豆主要產區,特別是北部地區,無替代產業,大豆種植業蕭條,部分農場和幾十萬農戶被迫種植其他作物或轉讓和放棄土地,另謀生路,這樣會嚴重影響農村社會穩定。即使有替代產業,由於轉產和生產其它替代作物需要培育其它作物品種和購置生產機械,付出時間和資金的代價很大,國家和地方以及農場、農民都無法承受,而國有農場和地方現有的價值數百億的大型種植機械設備大部分將失去作用,造成嚴重損失。

  代表們還不無懮慮地提出,大豆產業的衰落,對我省經濟發展造成的不良後果,恐怕很長時間都不會消除。同時,也將給國家糧食安全敲響警鍾。進口大豆完全佔據中國市場,無論價格、產品質量、各相關產業的發展都將受制於國外,影響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

  盡管大豆產業面臨嚴重的危機,但不是沒有希望。我省代表一致認為,只有應對得當,揚長避短,發揮優勢,突出特色,我省大豆產業有很大的上昇空間和發展潛力。

  多年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譚志娟代表說,我省大豆蛋白質含量高,而且全部為非轉基因,我省大豆具有世界各國大豆無法比擬的優勢。我省大多數地區土壤和氣候適合種植大豆。世界一流的『壟三栽培』、『兩密一膜』等先進種植技術已普通采用,一些試驗區的大豆單產超過250公斤。除此之外,我省佔據全國大豆科研單位的半數,而且均為國家級科研單位。一些深加工企業的技術和產品都居世界領先水平。近年來,大豆需求、特別是大豆蛋白的需求呈現持續穩定的增長趨勢,我省大豆每年出口幾十個國家,顯示出廣闊的市場前景。

  建多要素現代產業模式

  大豆產業發展面臨的嚴峻形勢,已經引起國家高度重視。國務院日前作出批示,大豆問題要從戰略、政策、規劃、通盤考慮解決。對此,代表們認為,推動我省大豆產業發展,必須抓住難得的歷史機遇。大家感到,世界大豆生產經營強國的動力機制除了遵循大豆種植規律,主要是跨國公司廣泛推進實施先進的大豆產業模式,提昇了大豆產業的市場競爭能力。所以,在探索重振大豆產業的新思路和措施時,不要只盯在那些產業化鏈條中某項單一要素的框框,要探索現代大豆產業模式,抵御全球化市場的衝擊。

  孫魁文等代表建議國家對我省大豆生產予以重點扶持。制定鼓勵大豆種植、收購、加工、出口的政策,由大豆振興計劃面積擴大到所有大豆種植農戶,實施直接補貼,每畝提高到15元。實行大豆保護價收購政策,根據當年種植面積,產品質量,供需趨勢確定收購價格。扶持龍頭企業,鼓勵省內企業使用國產大豆加工,對國有控股大型油脂加工企業只要收購量達到一定規模,儲存一定期限,就可比照和享受國家專儲糧的補貼政策。調整相關稅收政策,支持大豆產業發展,對國內大豆加工企業的稅率給予減免,使國內企業與國外企業站在同一起跑線上。

  利用世貿規則,提高准入門檻。在我省大豆收獲和銷售季節,錯開進口時間,給農民和企業一定的收購時間,避免和減輕進口大豆對國內大豆的打壓。制定全省大豆發展規劃,大力發展大豆深加工業,延長產業鏈,在開發大豆蛋白等高端產品基礎上,進一步生產大豆分離蛋白、濃縮蛋白、低聚糖等高科技產品,打造龍江非轉基因大豆品牌,增強國際市場競爭力。

  同時,政府還應加大農業技術投入,以新的產業模式為依托開展社會化服務,負責新產業模式運行的信托和擔保機構,借鑒先進國家做法,在豆農、商業銀行、期貨交易所之間建立『一條龍』的市場運作鏈條,使政府補貼、種植貸款和商品銷售形成相互制衡的流程管理機制。

責任編輯:強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