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3月8日電 『古老』與現代集於一身,這就是北鋼。
『古老』。1957年全面建成投產,是國家『一五』期間原蘇聯援建的156項重點工程中唯一的特殊鋼廠,被喻為共和國的『掌上明珠』。
現代。2004年成功實現與遼特集團跨省間的重組,組建成目前國內最大的特鋼企業集團———東北特鋼集團有限責任公司。3年打拼,變化驚人,效益顯著。
今昔對此,令人驚嘆:改制,使一度黯然失色的『掌上明珠』重放光彩。北鋼,更折射出全省國企改革的壯麗景觀。
『三條線』起死回生
時至今日,2004年的那場跨地域重組仍令人激動:東北特鋼集團公司出資5.29億元,佔注冊資本的59%,北滿特鋼出資人代表省國資委出資3.73億元,佔注冊資本的41%,共同組建成目前的東北特鋼集團北滿特殊鋼有限責任公司。
昔日同臺競爭的兩雙大手就這樣緊緊地握在了一起。
好戲還在後頭。集團公司成立後,對采購、銷售、技術研發、信息、人力資源等進行了系統的整合,成功實現了北滿、撫順和大連3個基地間人員與技術、設備等資源的有效共享,建立起統一的采購、銷售平臺以及多業務通訊平臺。
企業重組後,迅速恢復了北滿特鋼的生產經營。集團高瞻遠矚,對企業的分工和產品結構調整做了總體安排,確定10條專業化生產線,北滿特鋼重點建設3條生產線。
第一條:新50萬噸生產線,這是北滿特鋼的生命線。它采用國際成熟的先進工藝和技術裝備,是一條擁有高起點、高水平的短流程特殊鋼生產線。通過完善,這裡將建成國內一流乃至在國際上也比較先進的精品軸承鋼生產基地。
第二條:鍛鋼線,這是北滿特鋼的效益線。這條生產線具有多種加工能力,產品包括8大類上千個品種。這些品種技術附加值高,是企業創效的拳頭產品。
第三條:老軋鋼生產線,這是北滿特鋼的品種線。通過連軋改造後的老軋鋼生產線,充分利用現有裝備,生產市場緊缺的產品。
『三條線』使企業起死回生。2003年,企業重組前鋼產量為6.19噸。去年前10月北滿特鋼鋼產量即達到38.56噸,企業的產值和利稅都有大幅度的提昇。
『賽馬機制』賽出活力
重組前,機構臃腫、管理層次重復、乾部能上不能下、分配上吃『大鍋飯』等諸多問題『蠶食』著北鋼的肌體。重組後,一系列大刀闊斧的突破性改革,使企業迅速實現了國有的體制民營的機制。一位在企業工作多年的老職工向記者透露:我們這兒也『賽馬』。
海爾集團的『賽馬機制』在北鋼落地生根了。領導乾部公開、公正、公平競聘上崗。有53人通過公開競聘走上了中層領導崗位,各二級單位的基層領導乾部也全部通過競聘上崗。乾部平均年齡由原來的49歲下降到37.69歲,乾部隊伍的年輕化使企業充滿了活力。
在全體員工中推行末位淘汰、競聘上崗機制,『賽馬機制』空前地激發了員工的工作熱情。在分配上,不以資歷、資格、工齡長短論資排輩,通過崗位和工作能力確定薪金標准,以工作績效決定收入高低。『上崗靠競爭,收入看貢獻』的理念深入人心。北鋼員工的腰包鼓起來。2004年,企業人均月工資710元,去年底已提高至1255元。
原來那些『苦、髒、累』活兒都是外委勞務人員來乾,這些費用每年就有3000多萬元。如今,多年的勞務用工制度廢棄了。劈鐵、火車裝卸都由自己乾,一年就為企業節省資金20多萬元。『賽馬機制』賽出了效益。
改制企業生機迸發
北滿特鋼是黑龍江省開放式招商改制的成功范例。3年來,黑龍江省的國企改革繼續保持了較快的推進勢頭。哈一百與大連大商集團資產重組,哈爾濱中國釀酒廠與香港CEC公司合資,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
黑龍江省把國企改革作為振興的『第一硬仗』,提出了以產權制度改革為核心,積極引進戰略投資者,用3年時間使全省地方國有企業全部實現產權多元化的目標,舉全省之力推進改革。目前,3年國企改革攻堅戰全面告捷。
改革不是目的,發展纔是硬道理。國企改革必須與經濟發展緊密結合。衡量改革是否成功,不僅要看完成改制企業的戶數,更要看改制後企業的發展後勁。改革不僅引進了有實力的戰略投資者,引來了資本,帶來了先進技術,也帶來了優秀管理、一流人纔和廣闊的市場網絡,使黑龍江省企業的整體素質、競爭實力明顯提高。北滿特鋼通過3條生產線成功實現了企業的再生,『賽馬機制』則使其永葆青春活力。
在發展中改革,在改革中發展,黑龍江省經濟運行質量日趨提高。2006年全省工業經濟在『十五』的良好基礎上,繼續保持快速健康發展態勢,各項指標全部好於年初預期,實現了『十一五』的良好開局。體制機制創新效應開始顯現出來,工業經濟駛入發展的快車道。
新聞背景
2003年,省委省政府抓住國家實施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的歷史機遇,把國企改革作為振興戰略的突破口和『第一硬仗』。2004年初,全省國企改革和國資監管工作會議進一步強調,『力爭用3年時間,基本完成全省地方國有企業產權制度改革。』3年過去了,國企產權制度改革取得了決定性勝利。改制後的企業經營狀況怎樣?讓我們共同走進老牌國企北滿特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