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保護還是建設 利用『兩江一湖』開發粳稻基地引發對話
2007-03-09 11:10:17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賈輝 劉偉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3月9日電 3月7日,十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黑龍江代表團第一討論組。

  民盟黑龍江省副主委張連生代表清了清嗓子:『黑龍江土質肥沃,水資源相對豐富,利用黑龍江、烏蘇裡江、興凱湖(『兩江一湖』)的水,開發建設三江平原200畝粳稻基地得天獨厚、效益明顯……』

  話音未了,代表們齊聲響應:『這是件利國利民的好事,應該盡快得到落實……』

  到會聽取意見的國家發改委副司長方言接過話茬:『這個項目在「十一五」,乃至後「十一五」都是一個戰略性的項目。我們現在所要做的工作,是要把生態的、水利的、交通的、包括未來的國家糧食發展歸納在一起搞個規劃,最終實現提高糧食產能的目標。』

  『國家發改委高度關注這個項目,正多方籌集資金,支持三江平原水稻項目開發建設……』

  談到融資問題,中國金融學會副秘書長秦池江代表說:『50多年來,黑龍江糧食產銷在全國處於舉足輕重的地位。從全國未來到2020年糧食自給和糧食安全角度出發,應該加大對黑龍江農業資金的投入比重。』

  方言介紹說:『從1995年國家設立專項投入後,我們考慮黑龍江提供的商品糧比較多,給予黑龍江的投入佔到了全國糧食建設資金的20%多,比例是非常大的。』

  『錢不是沒有,但是投入的比較分散,區位優勢沒有發揮出來。錢投到產糧區和非產糧區的效果是不一樣的。比方說,以前搞自給經濟,南方土地貧瘠,農業投入回報率很低,可黑龍江情況恰恰相反,國家給黑龍江產糧大縣獎勵的辦法就很好。現在的產業承接、轉移,到不了地處偏遠、工業成本高的黑龍江,我們更適合乾農業,所以糧食生產和儲備費用國家一定要承擔起來。』省財政廳廳長李繼純代表插話道。

  在地方工作的雙鴨山市市長滕喜魁代表談到:『給農民補貼是好事,但一家一戶100多塊錢,解決不了集約經營問題。一個縣兩三個億的補貼資金集中到一起,一年之內,農業基礎設施就能乾得差不多。』

  李繼純笑著說:『三農問題,農民是大事,補貼也要有。三農,最直接的就是農民收入問題。三農事最大,三管要齊下;補貼不能少,設施要增加。』

  接此話題,全國人大代表、省委副書記、秘書長劉東輝肯定地說:『近年來,特別是2003年以來,國家發改委、財政部想了很多辦法,給予黑龍江糧食生產較多實惠。但有個問題不能忽視。現在農田基本建設欠賬太多,歷史的欠賬,現實的欠賬,土地退化,水土流失,土壤板結,這種狀況的危害,一時半時看不出來,但到了「病」入膏肓的時候,再想治理,就麻煩了。現在農民補貼有了,應該考慮加大這方面的投入,特別對糧食主產區,是現實問題,還是長治久安問題。』

  『黑龍江糧食產量350多億公斤,水稻是全國人民的口糧。對黑龍江糧食生產的支持不但要考慮基礎設施,還要考慮生態保護和四散運輸問題。否則交易成本上去了,生產成本的優勢就抵消了……』

  『只要國家給予特殊政策和補貼,環境保護沒的說,還可以通過江海聯運解決運力問題……』

  采訪手記為了這片神奇的土地

  糧乃民生之本。黑龍江的糧食與國脈相牽。

  糧食,給黑龍江帶來過太多輝煌。糧食,也使黑龍江面對些許無奈。遠的不說,近年黑龍江主產的大豆在國際資本的重重打壓下,正經受著龍卷風般的衝擊。這,直接殃及的是黑龍江的豆農,長期影響的將是區域乃至國家的經濟。面對市場那根無形的指揮棒,我們不能束手無策、俯首稱臣,而要直面挑戰、積極應對。為的是百姓的生計,為的是區域協調發展,為的是國家的長治久安。

  幾十年的開發耕耘,超負荷墾殖的黑土地已變得傷痕累累,正面臨著流失、板結、退化的危機。用新的、科學的理念維護與建設已是擺在我們面前的緊迫而重大的課題。

  『全國大糧倉,拜托黑龍江。』溫家寶總理對黑土地和黑龍江人民的殷切囑托依然鏗鏘有力。不論怎樣,我們都要為歷史和時代賦予的莊嚴使命堅實行走。因為,黑龍江的糧倉是天下的糧倉。

責任編輯:孫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