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3月12日電 哈爾濱市種糧農民佔全市農村人口的70%左右。近年來在國家惠農政策的支持下,種糧農民收入明顯增加。但種糧農民收入相對較低、發展難度較大的局面並沒有根本改變。如何快速持續穩定增加種糧農民的收入?記者請市專家諮詢顧問委員會成員、省農科院總農藝師矯江博士,為種糧農民增收支招。
記者:許多人對哈市種糧農民收入的基本情況並不了解,有利和不利條件有哪些?
矯江:哈市種糧農民增收存在的共性問題是:涉及人數多、包括范圍廣、人均耕地少、土地產出低、農戶底子薄、農民文化程度較低、生產組織化和社會化生產程度不發達等。尤其幾方面特殊性要引起重視———
生產規模小。哈市是全省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區,農村每戶佔耕地面積1.275公頃,與黑龍江省平均值2.334公頃相比低54.6%,是全省14個地市級以上單位中最少的。糧食單產及價格的提高幅度有限,因此僅靠糧食生產一般只能解決農民的溫飽問題。
結構難調整。受氣候條件、國家政策和市場等因素的影響,各地已逐漸形成優勢農作物特色生產區,種植業結構在哈市調整的空間已經很小。
產出效率低。受氣候制約,哈市耕地每年一季生產,生產周期長、產品附加值低,種糧農民產出率低。
災害損失重。低溫冷害、早霜、乾旱和洪澇是哈市常發性氣象災害,災害不僅影響糧食產量,對糧食品質的影響也越來越突出。
種糧農民增收有優勢。哈市糧食生產有生態環境好、化學污染少、無轉基因和商品品質好等突出的優勢,這有利於打特色品牌。除此之外,還有一些特殊的優勢條件———
商品性生產。哈市糧食生產是典型的商品性生產。2005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155.6萬公頃,在14個農業生產區中排在第3位。玉米和水稻等高產作物產量位於全國第二位。
區位佔優勢。哈市位於全省南部,氣象條件有利於糧食生產。哈市為省會大城市,消費水平相對較高,為糧食產品增值和銷售提供了大市場。哈市交通便利,農產品外銷成本較低。
科技有潛力。哈市擁有省農科院、東農等多所綜合性農業院校,自身也有完備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可以加速農村糧食生產向農村工業化生產轉變。
支持力度大。市科技局每年設立的農業科研項目數量和經費支持額度,在全省都是最多的。哈市還是全省財政狀況較好的地區,對農業生產支持能力強。
記者:加入WTO後,中國的糧食生產面臨著『國家安全』和『市場開放』雙重考驗,作為全國糧食主產區,哈市怎樣借鑒國外發達地區農業生產的經驗?
矯江:從保證糧食安全的角度看,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將永遠是糧食產區的最主要目標,但生產歸根到底要滿足市場需求。分析國內外發達地區糧食生產的經驗,哈市應把握好以下發展趨勢———
商品化。發達農業徹底擺脫了『品種齊全』和『自產自食』的『小農經濟』,生產的所有農產品都是商品,WTO使全世界都成為糧食市場。
專用化。針對消費市場對優質農產品的需求,專門生產有特色的專用農產品。專用化有利於創造有特色知名品牌,並提高農產品的商品價值。
社會化。糧食生產屬於公益性基礎產業,越是經濟發達的國家,對糧食生產的補助越多,以保證一般糧食產品的較低市場價格。
區域化。農業生產項目逐漸向氣候生態適宜區集中發展,形成農業專用品種生產區域。生產區域化有利於提高作物生產水平,有利於降低生產成本,有利於農產品深加工和形成產業化。
一體化。實現『產加銷一體化』是糧食主產區經濟發展、農村轉移勞動力和實現增收的根本途徑。生產、加工和銷售形成分工明確和利益共享的一體化經濟。
規模化。單純種糧的農民要實現大幅度增收,主要是依靠擴大生產規模。
記者:對於糧食生產,國家主要考慮糧食安全。糧食消費市場,人們關心的是糧食價格和質量。種糧農民則關注經濟收益,什麼掙錢種什麼。在三者的『博弈』中,種糧農民如何尋求增收新途徑?
矯江:隨著國家的政策變化,我國進入『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新階段,種糧農民的增收問題,已經不僅僅是糧食生產能解決的,而是需要在農村、農業和農民三農問題協調發展,在科技進步增收的基礎上,發展為依靠國家政策增收、兼營生產增收和擴大生產規模增收3個方面,大至歸結為以下9個途徑———
高產攻關均衡增收。2005年哈市水稻每公頃平均產量7349公斤、玉米為8294公斤,而同年省內水稻和玉米大面積高產典型均達到11250公斤/公頃。產量差距說明,依靠科學技術,良種良法相結合,哈市糧食產量還有再提高的巨大潛力。不同地區、不同農戶、不同地塊之間產量水平的差距,需要推廣標准化生產技術,逐步輻射擴大高產示范面積,實現均衡增產來縮短。
專用品種特色增收。在實現高產的基礎上,根據糧食加工、貯藏和銷售企業的需求,以訂單的形式,生產有特色的優質專用品種,靠產品的突出特色提高商品糧價值增收。如用於大企業加工的高淀粉玉米和用於保鮮食用的黏玉米等。需要注意的是:糧食可以分為食用、飼用和工業用三大類,一般大宗糧食增值幅度較大的只有人們直接食用的糧食。
協作生產節本增收。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勞動效率,是種糧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除生產資料需要國家出臺相應政策外,近期關鍵是通過『統分結合』途徑,以『技術合作組織』、『生產協會』和『有償服務』等生產形式,把分散的、自主式和小規模生產的農戶有效地組織起來,逐步擴大農戶之間的分工、協作、互助生產規模,靠農業現代化手段提高生產技術水平、減少勞動用工時間和降低勞動強度。
服務保障支持增收。目前,關鍵是完善現行的農業技術服務支持體系,解決技術和生產脫節,農民問技術找不到技術員問題;建立穩定的種子和生產資料供應體系,解決農民買生產資料分不出真假,生產資料安全無保障問題;改革農業生產技術培訓體系,采取集中重點學習和分層逐級培訓的辦法,解決廣大農民生產無依靠,致富無門路問題。
擴大生產規模增收。今後完全依靠種糧的農民要實現大幅度增收,擴大耕地經營面積是最根本途徑。從哈市土地資源看,擴大生產規模,只有大部分農民逐漸離開土地,整合現有土地資源,最終由少數農民經營土地來實現。
糧畜並重兼營增收。發展養殖業,要從飼料糧轉化、秸稈利用、坡崗地水土流失治理和水資源利用等綜合因素考慮。已經形成規模的奶牛、黃牛、生豬和肉蛋雞等養殖業,要向大規模化養殖發展。養殖業還不發達的地區,特別是山區、半山區和水源充足的地區,要特別重視寒地適宜生長的『皮毛肉動物』特色養殖,並使之向深加工增值發展。
發展農村工業增收。發達的原糧生產,落後的產前和產後工業,是哈市農業生產的差距和潛力所在。農村工業的發展,一是農民可以就近打工實現增收,二是企業為政府交稅,政府有了資金積累又可以反哺農業和支援新農村建設。特別是以糧食和當地資源為原料的小加工業,更應該重視發展。
勞務輸出打工增收。哈市人均耕地面積較少,又是單季生產,大量的剩餘勞動力和剩餘時間是農民勞務輸出打工增收的有利條件。對俄羅斯和對韓國勞務輸出是黑龍江省的優勢,需要注意的是,黑龍江省屬於勞務輸入省,與河南、四川省等典型的勞務輸出省情況不同,拓寬本省勞務市場是需要引起注意的問題。
爭取國家補助增收。要從大農業的角度看糧食生產的重大意義,糧食生產是產前工業(生產資料)的大市場,糧食生產又有產後的加工業(飼料、醫藥、食品和釀造等)。從產前、產中和產後大農業角度看,農業是容納勞動力最多,對國家經濟影響最大的產業,所以說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這也是經濟發達的國家,對糧食生產投入支持的根本原因。為此,省、市主要領導和有關部門,應該呼吁國家對糧食主產地區繼續加大投入,加大對農機、農藥和化肥等生產資料的補助。以國家和地方投入為主,建立糧食生產災害保險機制,由此增加種糧農民的收入和收入的穩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