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3月14日電 近年來,綏化市通過科技不斷的創新,推進『全民創業工程』,創造和諧發展環境,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走進肇東、安達這兩個項目開發區,可謂『春色滿園』,林立的腳手架,勞碌的身影,氣派的廠房,到處呈現出生產建設的勃勃生機。肇東項目開發區規劃了『五園區兩中心』,啟動區內新落戶大項目11個。而安達項目開發區也有6個入區項目開工建設,上海園和工業園區、溫州工業園區等經濟園區已初具規模。這兩個科技含量高的開發區已成為綏化市招商引資的重要載體、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的平臺。
近年來,綏化市湧現出150多家由小到大,呈規模擴張的有較強牽動力的骨乾企業。如今,該市非公有制企業越來越重視科技創新、體制創新和管理創新,不斷加大科技投入和人力資源投入,企業實現了由低層次向科技創新的躍昇,市場競爭能力不斷提高。
據統計,綏化市科技型非公有制企業已發展到238戶。其中,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星火計劃技術創新企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分別發展到3戶、3戶、7戶。45種產品分別填補國家空白;獲國家馳名商標、省著名商標各為1個、18個。這些企業不但是當地的創稅骨乾,而且也是綏化市科技和產品創新的領頭雁。北林區的黑龍江佳地公司2000年成立後,注重科技創新,擁有了兩個全國唯一,一個是全國保健品行業唯一國家火炬計劃項目大豆皂?的提取、生產與加工;另一個是中國唯一國際領先、填補國內空白的高新技術,在純天然植物中提取活性物質的國家專利技術。綏化在園區建設、商貿流通業上,讓超市、連鎖、物流、專賣等為代表的新型業態如雨後春筍迅速發展,也為發展非公有制經濟插上了騰飛翅膀。
據統計,2002年時綏化市非公有制經濟僅為10.8萬戶,實現增加值118億元,佔全市GDP的36.8%;而目前,非公有制經濟已發展到15.3萬戶,實現增加值177.6億元,佔全市GDP的45.2%。非公有制企業年均實繳稅金為3到5億元。每年淨增就業崗位1.3萬個,從業人員已達到33.6多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