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3月27日電 嘉蔭縣以壯大農村經濟實力為目標,科學謀劃實施農業穩縣戰略,按照『穩定基礎、突出特色、延伸鏈條』的農業發展思路,壯大『三色經濟』,做強水稻、袋栽木耳、北藥、綠色食品等特色產業,探索土地集約經營、農副山特產品『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的產業化經營方式,提高農業生產的比較效益,實現農民增收、農村經濟發展。
穩定基礎,推進『三色經濟』高質量、規模化發展,實現『金色經濟』的增產增效。2007年,全縣種植優質大豆83.5萬畝,優質大豆平均單產達到125公斤,發展水稻1萬畝,種植玉米9萬畝,糧豆薯總產量達到13.5萬噸。實現『銀色經濟』可持續發展。加快絨山羊品種改良步伐,加強良種基地建設,提高良種覆蓋率;大力推廣圍欄圈養、捨飼精養和區劃輪牧三結合的科學放養方式,解決林牧矛盾,實現可持續發展。2007年,全縣絨山羊存欄量達到42萬只,同比增長5%,畜牧業產值實現1.6億元。鞏固和擴大『綠色經濟』發展成果。堅持造管結合的方針,加大對民有林的造林、撫育和管理力度,確保造林質量,鞏固造林成果。做到管好林、護好林、用好林,使森林資源在生態環境建設、提昇縣域經濟總量、增加群眾收入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突出特色,不斷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嘉蔭縣依托良好的生態環境優勢、豐富的森林、土地和水資源優勢,大力發展袋栽木耳、北藥、綠色食品等特色產業,探索農民長期增收的新渠道。大力發展袋栽木耳產業,使袋栽木耳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產業。2007年全縣發展袋栽黑木耳1561萬袋,實現產值2542萬元。加快北藥產業開發進程,發展五味子、水飛薊等市場前景好、經濟效益高的藥材種植和鹿、蜂等藥用動物養殖,加快野生北藥改培基地建設,培植特色產品,形成競爭優勢,逐步把北藥產業發展成為布局合理、特色突出、效益顯著的產業。2007年,全縣種植、改培北藥9.5萬畝。以創優質品牌為目標,堅持『打綠色牌、走特色路』,抓好大豆、農副產品、山特產品、畜禽產品等綠色食品基地建設,支持和鼓勵農副產品加工企業提高綠色食品開發質量,申請綠色食品標識,拓寬銷售渠道,促進綠色食品生產、加工、銷售協調發展。2007年,全縣種植綠色食品45萬畝。
延伸鏈條,探索農業發展的先進模式,積極推行土地集約經營。嘉蔭縣堅持以農民為主體,通過租賃、承包等形式,促進土地合理流轉,向種田大戶、種田能手集中,並通過場縣合作、組建大型農機合作社等形式,轉變以人力和小型機械耕作為主的傳統生產方式,實現土地規模化生產、機械標准化耕作。積極開拓勞動力轉移的有效渠道。結合推行土地集約經營,大力推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引導農民跳出土地謀發展,在當地養殖絨山羊、種植袋栽木耳,在國內其他地區務工,到俄羅斯進行土地開發和森林采伐,不斷增加農民的非農收入。加快農業產業化發展進程。以工業化思維謀劃農業,大力發展糧食、北藥、山特產品、禽畜產品、水產品等精深加工,鼓勵和支持以多種形式、多種經濟成份投資興建的農產品加工企業,逐步實現由農副產品生產基地向加工基地轉變。
以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加快改善農村環境面貌。2007年,全縣計劃新建農村住25058平方米,農村住房磚瓦化率達到72%;修建農村公路96公裡,村內道路15.2公裡;新建飲水井12眼、解決12個村的飲水安全問題,使全縣農村自來水入戶率達到71%;安裝太陽能熱水器500戶,全縣實施農村沼氣『一池三改』項目戶達到100戶;完成村內綠化面積247畝,村周綠化面積589畝。同時,加大農村環境整治力度,實施『淨化』工程,徹底改善農村髒、亂、差的環境面貌。
以完善農村公用服務體系為保障,不斷提高農民生活質量。嘉蔭縣從提高農民生活質量出發,不斷提高農村醫療衛生、教育文化、社會保障等各項事業發展水平,完善農村公用服務體系。完成向陽鄉衛生院、保興鄉衛生院續建和烏雲鎮衛生改建工程,擴大農村合作醫療覆蓋面,保證農民參合率達到90%以上,提高農村疾病防治水平。全面實施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做到應保盡保。落實優撫安置政策,不斷提高各類優撫對象的補助標准。落實救災救濟工作責任制,確保農村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進一步加強農村教育、文化等事業建設。積極救助農村貧困學生,改善農村中小學教學條件,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大力發展農村文化事業,積極舉辦農民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豐富農民業餘文化生活,提高農民素質和農村文明程度。推進農村政治文明建設,完善村民會議和村民代表會議制度,提高村務公開規范化管理水平。加快縣鄉廣播電視聯網步伐,完成5個村屯有線電視光纜聯網,農村有線電視入戶率達到80。深入開展『科普之冬』、『三下鄉』等活動,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