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3月27日電 奶業是我省農業的一面旗幟,是我省畜牧業的優勢所在和重要支柱。目前,國人所飲用的每五杯牛奶中就有一杯來自我省。奶業的發展,對促進我省農民增收、轉變農業增長方式、壯大縣域經濟,推進新農村建設,都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然而,這樣一個優勢產業,自『十五』期間出現高速發展後,而今卻出現了較大范圍、較大幅度的波動,養殖效益、奶牛價格大幅滑落,無論生產還是加工都挑戰重重;更為嚴重的是,由於奶農和牛場的養殖積極性受挫,養殖水平仍有繼續下滑趨勢。
縱觀一個產業,盛衰有變本屬正常。當前奶業的變化,也是隨著經濟社會發展由數量擴張型向質量效益型調整的轉型表現。基於我省特有的自然和產業優勢,我們有理由相信,黑龍江奶牛及奶業定會戰勝挑戰,實現更大發展。但在當前,深入分析奶業出現的問題及原因,拿出有效應對措施,無疑是保證奶業持續健康發展的緊迫任務和必要前提。
『家有一頭牛,吃穿不用愁;家有十頭牛,住上小洋樓。』這曾經是我省養牛戶奔向幸福生活的真實寫照。然而,受市場奶價和養殖成本牽連,如今,我省奶牛養殖效益連年遞減,養一頭母牛的效益由最高時的3000多元直落到1000元左右;奶牛價格也從2003年、2004年的每頭1.6~1.8萬元,陡然降至如今的每頭六七千元,且出現有價無市現象。
粗放養殖導致效益下滑
在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記者聽到了這樣的說法,『如今養牛本大利薄,一旦牛有個病有個災的,就是乾賠!』該縣煙茼屯鎮一奶牛大戶無奈地對記者說,『利潤基本都被飼料漲價給「吃」掉了。』
由於飼料價格大幅上漲,近年來我省養殖戶養牛成本年均遞增10%以上。如今飼養一頭單產5噸奶的奶牛,成本在7450元左右,按2006年的平均奶價計算,每頭牛的養殖收益僅千元左右。
窘境不僅是這些。在『十五』期間的養奶牛熱中,許多農民不惜高價購牛。據省畜牧獸醫局調研,如今養牛賠錢的,多是那時入業的;對這些人來說,高額成本還沒掙回來,行情就下來了,如今是『養也難賣也難』。
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養殖水平低是關鍵一環。
省畜牧獸醫局局長祖偉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通過調查分析可以判斷:我省奶牛業的快速擴張期已經結束,當前正處於由數量擴張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的關鍵時期,價格、效益出現一些波動也屬正常;重要的問題是,由粗放養殖導致效益下滑、因效益下滑愈發粗放養殖的惡性循環苗頭已然出現。『奶牛養殖中良種良法的配套使用是整個奶業產業鏈的根基,這個問題如不解決,給奶業發展帶來的打擊將是致命的。』。
飼養不科學單產低
單產是奶牛業的核心競爭力,而養殖環節對奶牛單產擁有50%以上的貢獻率。
因此,養殖水平的高低,直接決定著奶牛業的競爭力。如今,與我省牧業自然與生態條件相似的美國、加拿大等發達國家,奶牛產奶單產已達9噸,我省奶牛平均單產4.8噸,差距顯而易見。
遺憾的是,這個問題並沒有得到足夠重視。不久前,記者在我省某牧區采訪時看到,許多養牛戶冬季不給牛喂青貯,理由是『不產奶不用喂』,『冬天青貯飼料太涼,牛吃了拉肚』等等。然而,養殖專家卻指出,養奶牛不喂青貯,就如同種地不上大糞!
省畜牧獸醫局綜合處處長陳宏告訴記者,目前我省奶牛單產低,一半以上的原因是飼養不科學。
據統計,我省奶牛平均治療成本大約在500元左右,高達近千元;奶牛的利用年限也因此大大縮短,對效益拉動非常大。全省現有奶牛178.1萬頭,可繁母牛30頭以上的規模養殖比重不足40%%。大量散養的奶牛養殖戶都存在經營能力差、科技意識不強、飼養管理不規范等問題。僅以奶牛飼養必需的青貯飼料為例,單產5噸的奶牛年需飼喂青貯飼料8噸,但我省100多萬頭產奶母牛,只有60萬頭能吃上青貯,另有30多萬頭奶牛根本吃不上青貯飼料。
奶業競爭急待『精』
由於養殖水平的差異,在我省,同樣品種奶牛單產相差一倍的例子比比皆是。同樣品種的『黑白花』,在大慶慶新牧場能產8噸奶,但在很多其他地方,也就產4噸左右。還有,海林農場的3000頭純種澳大利亞奶牛,平均單產7噸。因奶質好全部被蒙牛集團包銷,每公斤價格高達2.3元,比普通鮮奶高六七角錢!
實踐已經充分證明,標准化飼養是提高奶牛產業競爭裡的核心環節。把當前奶牛業轉型的危機變成產業發展的轉機也就在這裡。
省畜牧獸醫局局長祖偉說,我們建議各地積極引導農民,借當前牛價低之機把牛群結構調優,淘汰老弱病及品種不好的牛,更為重要的是把飼養科學化。對此,奶農也說出了自己的心聲:建議統一飼料價格,嚴把質量關,清理雜牌飼料廠,減少劣質飼料給奶牛造成的危害。
令人欣慰的是,采訪即將結束之際,記者從省畜牧局了解到,他們已專門召開了一次有各方代表參加的全省奶業發展研討會;並初步確定了推進我省奶業健康發展的思路:以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為載體,以大力推廣標准化生產為核心,做到『五良』,即良種、良法、良料、良捨、良管相配套,特別要加大全混日糧、優質青貯、疫病防控、遺傳改良等實用新技術的推廣力度,加快效益型現代畜牧業建設,讓優勢產業真正成為白金產業。考慮到從業者素質、投入能力、管理成本以及防疫需要等因素,將把推廣重點放在20~50頭規模的家庭牧場、股份制牧場或集約經營的養殖小區上,逐步淘汰散養、低產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