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打磨列車』正在作業。 楊建平 攝
圖為工作人員正在檢測鐵軌。楊建平 攝
東北網3月28日電 從時速120公裡到時速200公裡,大提速後的鐵路將載著乘客駛進一個全新的生活。目前,『4·18』全國鐵路第六次大提速已近在咫尺,作為提速主乾線路之一的京哈線,提速後哈爾濱到北京只需8小時,從王崗去五家子一根煙工夫就到。『飛一般感覺』的火車如何保障安全?鐵路部門准備工作是否就緒?27日,記者走進哈爾濱鐵路局工務段,提前揭開了大提速的『神秘面紗』……
『打磨列車』焊出 77公裡無縫鐵軌
以往坐火車時經常能聽到?當當、?當當的聲音以及火車震動的顛簸感,為了提高旅客乘坐列車時的舒適度,哈爾濱鐵路局特意從昆明租來一個大家伙———一列有三節車廂的『打磨列車』。這個大家伙每個車輪上都裝有一個砂輪,當其緩慢行駛在鐵軌上時,砂輪就能把鋼軌打磨得圓滑、平順,經打磨的鋼軌將使高速行駛中的列車保持較高的平穩性和舒適性。截至目前,這個大家伙已對京哈線近百公裡鋼軌打磨『美容』。
據現場工作人員透露,這輛造價6700萬元的『打磨列車』是國內最先進的設備,每公裡的打磨費用高達1萬元。為了減輕鋼軌接縫對列車帶來的震動,鐵路工人還將單根25米長的約3000餘根鐵軌逐一焊接起來,在提速區間連接成一個全長77公裡的大鋼軌,這種無縫隙鐵軌的鋪設,使過去列車?當當的惱人噪聲一去不復返。
消滅平交道口 『黑匣子』上車保安全
據有關專家介紹,在此次京哈提速改造工程中,為了不影響提速速度,從王崗到蘭棱區間望哈、王崗等原有5處彎道被拉直,沿線涉及到的與村路交叉通行的平交人行道口也全部由新建的立交橋或涵洞取代。特別是200公裡的提速區間,平交道口更是全部被消滅。
據工務段負責人介紹,在這次大提速中,安全是重中之重。為達到萬無一失,各種先進設備全部大顯神威。例如,以前檢測軌距都是人工用持軌距尺一段一段進行,不僅浪費時間、人力、物力,測量的數據誤差大。現在哈局首次引進的推著走的小型鋼軌檢測儀,推著走時軌道會出現的高低不平、三角坑等險情,都會直接通過電子顯示屏顯示出來。列車機車安裝的類似於飛機上的『黑匣子』裝置,更給高速運行狀態中的火車上了保險,旅客完全可以放心地出行。
零下20℃嚴寒 更換21組提速道岔
去年12月18日,在哈爾濱鐵路局發展史上寫下了濃重的一筆。數百名鐵路工人冒著零下20多度的嚴寒大乾90天,『啃』下了京哈線上下行154公裡提速區間21組提速道岔的更換任務。這項任務的完成,突破了高寒條件下鐵路繼青藏鐵路後在凍土地帶沒有施工的禁區。
在施工現場,為實現道岔無接縫焊接,工人們必須要攻克低溫焊接關。哈爾濱工務機械段工人每天在施工現場以不同時段、不同環境進行9組模擬焊接實驗,並進行探傷和落錘等4項測試檢驗,終於摸索出焊接前預熱半小時、焊接後石棉被包裹勻速降溫等方法,圓滿對21組提速道岔的168個焊頭,實現了規定的技術要求,使列車通過道岔時達到良好的平穩性和安全性。
兩百工人徒步 丈量154公裡提速線
今年2月27日起,工務段218名職工歷經20餘天,步行從沈哈(沈陽—哈爾濱)交界處開始,按照『一米不落,一尺不差』的標准,對管轄內的鐵路進行了精檢巡視。據工人們講,200公裡的運行時速不允許鐵路各個環節出現一點紕漏,機器檢測不到的地方都得靠人工。他們幾個人一組,每天輪流從沈哈交界處一直走完往返154公裡的提速區間。
在五家站道岔區,記者看到一群群身披『黃馬甲』的鐵路工人正手持螺栓扳手,晃著膀子和螺栓較勁。他們按照『一毫米不差,差一毫米不行』的標准完全消除道岔縫隙,杜絕列車運行中任何不安全因素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