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3月29日電 2005年末,山東省陽谷縣的農民王宇(化名)假扮農藥商來哈參加種子農藥訂貨會推銷假農藥,此後賣出了6噸自己生產的偽劣農藥,造成哈市農戶玉米減產直接損失達42萬元。2006年末,王宇再次使用假身份來哈參加種子農藥會被公安機關抓獲。5日,此案偵查終結。26日,王宇因涉嫌生產、銷售偽劣農藥罪被哈爾濱市道裡區檢察院提起公訴。
38歲的王宇是山東省聊城市陽谷縣某村農民,2005年10月,他在陽谷縣印了假名片,假名叫劉信。當年11月,他使用劉信這一假名假借聊城市農豐化工有限公司業務經理的名義來到哈市參加種子、農藥訂貨會,名片上的單位『聊城市農豐化工有限公司』是他自己編造的,只有名片上的手機號是真的。在哈爾濱種子會上他認識了黑龍江省依安縣銷售農藥的劉某,劉某給他留下了聯系電話。
2006年2月初,哈市某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於經理找到劉某說要買種衣劑,劉某就把王宇介紹給於經理認識。此後,於經理聯系到王宇,表示要買玉米種衣劑。當時,王宇對他宣稱自己賣的玉米種衣劑含藥(殺蟲劑和殺菌劑)量都能達到20%,最後雙方講好玉米種衣劑1萬元1噸,於經理決定要6噸農藥。
為了制造假農藥,王宇花1000元錢在河南省臺前縣某農業開發區租了一個工廠,然後開始生產假農藥(種衣劑)。王宇買了真種衣劑後,看著上面的說明竟開始自己『學習』制作。在准備好了生產設備、原材料、商標和包裝後,他又僱了3個農村婦女幫其制造了1500多箱假種衣劑,約7噸左右。王宇賣給哈市的於經理1375箱,共6噸,剩下的都賣給陽谷縣的王某。
於經理看到王宇郵來的農藥包裝瓶和農藥的說明書、商標等都很真實,所以,他一直以為公司買的農藥沒問題。可是,2006年3月,北京農大一個種衣劑廠的業務員來到該公司推銷種衣劑,稱種衣劑每噸價格應在1.6萬元,於經理認為貴,告訴他自己買的種衣劑纔1萬元一噸。於是,該業務員拿了一瓶回北京化驗,結果發現該種衣劑中沒有藥劑含量,是假貨。該公司因使用王宇銷售的假種衣劑致使其出售的玉米種子出芽率低,公司經銷商只好賠償農戶損失,經鑒定經濟損失達42萬餘元。
2006年4月10日,該公司向公安機關報案。2006年12月,王宇再次來到哈市參加種子農藥會,用的是聊城魯西永豐化工有限公司業務經理的假身份,名片上的名字叫劉磊,仍在繼續推銷自己生產的假種衣劑。2006年12月18日,公安機關將犯罪嫌疑人王宇抓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