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3月30日電 農墾九三分局尖山農場曾發生這樣一樁趣事:22年前,『迫於形勢』,農場打造『小康』樣板,不顧當時經濟條件和廣大職工群眾的反對,建起10棟『小康樓』,並且場領導率先搬了進去,惹來『口誅筆伐』,被稱為『隔心樓』。22年後的今天,因需而動,這裡統一規劃的『小康樓』林立,場部地區近80%%的農戶住進了規范的樓宇小區,人們的臉上均洋溢著喜悅的笑容,『小康樓』成了『連心居』。
22年前:超標准『小康樓』
盲目趕超引發眾怒
尖山農場,地處小興安嶺東南丘陵地帶半山區,30萬畝耕地8成以上處在山坡墁崗上。場部西北的石砬子山算是區內最高山峰了,人們叫他尖山。組建農場時以『尖山』命了名,希望農場登高不止,勇立巔峰。
事情的起因是,20世紀80年代初,黨的十二大提出了奔小康號召,農場領導班子據此勾劃小康宏偉藍圖,並出國考察後提出:『小康不小康關鍵看住房』,『按50年不落後標准打樣』。在農場當時大部分職工還擠在不到20平方米的小房子裡,仍有一部分年輕職工等分房子結不了婚時,農場做出了一個驚人之舉,按國外設計標准,由農場投資建造5棟上下水配套、設施齊備的二層小樓。5棟樓象立於雞群中的鶴,建成即在全場上下引起嘩然,後來場領導們又搬了進去。職工群眾先是好奇,繼而疑惑,最終憤怒了,一位老職工氣憤地說『我們一個月天天上班還掙不到40塊錢,領導卻住在10萬元的樓房裡。告狀信雪片一樣飛向總局、飛向省裡。被稱為是脫離實際、脫離群眾、脫離社會的『隔心樓』,在農墾總局的黨委機關報《農墾報》上,以『隔心樓』不得人心為題展開大討論。討論持續半年之久,發表評論雜談數十篇。最後總局紀委出面調查,以場長撤職,領導班子集體檢討收場。
當時參與建設的現任農場工會主席李友山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小康樓』是1984年動工興建的,當時,農場剛進行聯產承包改革,實行的依然是計劃經濟的大鍋飯制度。那時農場有些積累,但戶均收入不到600元,平均工資是39.5元。距人均收入800美元的小康標准還有相當距離。當時農場的面貌是沙石路、磚瓦房,還有部分土房,除了幾位場級領導乾部家安裝了電話,電話對於普通職工來講還是件可望不可及的奢侈品,是身份的象征。僅有的樓房是剛剛蓋起的學校、幼兒園、文化宮。住宅樓僅有一幢48戶的二層科技樓,由科技人員居住,平均面積80平方米。新建的5幢小康樓面積是100平方米,造價近10萬元。相當於一個三口之家10-15年的生活費,130戶職工一年的收入。與當時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都有相當差距。
22年後:『小康區』利場利民
因需而動贊聲一片
本世紀初起,大力度體制創新引發產業革命。
農場按照『讓職工從無產者變為有產者』的經營理念,突破了大型農機具必須公有的體制束縛,將30多臺(套)農機具全部轉讓給308名機務工人,實現了農機具全部民有民營。機車到人、產權明晰、利益直接。同時,確定了人、機、地結合的經營模式,為每個有機戶家庭農場固定300至600畝耕地,走規模化經營新路。通過產權改革,調動所有者積極性,農場經濟發展突飛猛進。『有機』戶家庭農場年均純收入一般年景都在數萬元以上。這些戶逐漸成了農場一批『新貴』群體。
僅在最近短短的5年時間裡,這批『新貴』投入資金達2550多萬元,更新160馬力以上大馬力動力機車53臺,相應配套農具200臺套,耕作拖拉機動力全部在160馬力以上,聯合收割機動力在150馬力以上。去年8月,由國外凱斯公司生產的18臺190馬力拖拉機再次排成一條長龍,浩浩蕩蕩地開進尖山農場。
尖山農場富了。
因需而動,因勢利導,農場統一規劃,強化服務,2005年,農場第一批小康樓落成,全場308個『有機』大戶,整體從管理區入住場部新居。
家庭農場經營體制與大機械的完美結合,也惠及了全場職工。多年來,盡管自然災害不斷,糧食價格波動幅度大,但農場年年盈利。全農場在償還了計劃經濟時期欠下的巨額貸款後,還在銀行存下了5000萬元的存款。使職工最大程度增收。引導從土地中分離出來的職工發展畜牧、工商業。2006年農場在新農村建設中啟動『綠滿尖山』工程。在場區和管理區內能夠植樹的邊角隙地、房前屋後、溝塘窪地全部承包給場直轉崗職工和無任何收入來源的人員栽植上綠化樹和綠籬,創造『城在樹中』的生態環境。3年植樹10000畝,安置勞動力800人。植樹者不但每年可以得到共計50多萬元的管護費,還可利用林下發展中藥、雜糧等新經濟,每戶多增收1000元。據計,正常經營3年就攢下一座樓,效益好的,一年就淨剩一座樓,於是樓房自然而然地走進了尋常百姓家。
建設部門介紹,近幾年,農場相繼蓋起了一批設計新穎、功能配套,綠色環保小康樓,使2800戶普通農工住進新居。職工們高興地把這些新建築稱為『貼心樓』、『連心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