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多文化展館的出現激發了市民參與文化消費的熱情 王東攝
東北網4月3日電 如今,到哈爾濱旅游的人,多了一個不能不去的項目——參觀各種各樣的文化展館。據了解,從2006年年初至今,短短一年多時間,共有13座文化展館落戶冰城,哈爾濱人均文博展館數量已接近國外發達地區每10萬—20萬人口擁有一座的水平。
春風催花般湧現的文化展館,是哈爾濱人經歷多年痛定思痛的考量和審時度勢大膽創新的結果。
模式一:扶持民間辦館
文化是城市的靈魂。一座沒有文化底蘊的城市,不可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現代文明城市;一座缺乏文化個性的城市,不可能成為令人仰慕向往的魅力之都。哈爾濱市市委書記杜宇新說得好:『城市絕不僅僅是鋼筋水泥的聚集、大工業大商業的聚集,人類社會的終極追求是文化,城市的本質功能也是文化。哈爾濱作為一個特大城市,要建成適宜創業、適宜人居、適宜人全面發展的現代文明城市,僅僅有經濟上的發展是不夠的,還必須有文化的繼承、傳播和創造。』
文化展館無疑是傳承城市文化的重要載體,但文化展館該如何辦?靠政府包辦,行不行?且不說資金、場地、收集展品等困難,更重要的是,建館之後的公辦經營機制也存在很大局限性。曾幾何時,博物館改作珠寶店、文化宮變成大超市……群眾文化陣地的紛紛『失守』,讓人們至今還心有餘『憾』。
顯然,政府包辦『包』不起,也不符合文化體制改革的方向。而與此同時,一些擁有豐富文化藏品的企業和個人,雖說辦展甚至建館的願望越來越強烈,卻遇到不少資金、場地等方面的問題。如何把城市對文化展館的需求與企業、個人辦展建館的願望有效地結合起來?
哈爾濱人開始探索一條全新的城市文化建設之路。
劉明秀成了受益者。他把在黑河開辦的俄羅斯藝術展覽館搬到了風光秀麗的太陽島上。新展館由一棟俄式老建築改造而成,展廳面積達2500平方米,由太陽島風景區管理局無償提供。此外,松北區政府為展館無償裝備一套價值26萬元的監控系統。
劉明秀的幸運源於哈爾濱市利用城市改造契機開展城市文化建設的一個創舉。從2003年起,太陽島風景區開始了為期3年的大規模改造建設,全新的太陽島不僅定位為『風光立島』,更引入『文化立島』理念。為此,城市決策者作出了一個大膽的嘗試,利用太陽島搬遷改造遺留下來的大量空置房產,通過無償提供場地、資金的方式,招攬民間展館來太陽島安家落戶。
隨後,北方民藝精品館、於志學美術館、太陽島藝術館、於慶成雕塑藝術園等一大批博物館也以相似的運作模式陸續進駐太陽島。加上島上原有的哈爾濱冰雪文化展覽館、黑龍江省科技館和即將落戶的省博物館新館,太陽島風景區內出現了全國獨一無二的『文化展館群』。
從太陽島的實踐出發,經過長時間的摸索、磨合,一個思路逐漸清晰——由政府出政策,甚至出場地和部分資金,引導、扶持社會辦文化展館,走一條『民辦公助』的建館模式,激發民間辦館的積極性。
模式二:引導行業辦館
利用企業改制,引導行業辦館,這是哈爾濱市在探索文化展館民辦公助模式上走出的又一條創新之路。
位於道外區的向陽專業用品商店是哈爾濱市一家老字號,企業因經營不善被轉讓給哈藥集團實施整體改造。哈藥集團拿出其中2000餘平方米的經營面積創辦了哈藥國際攝影展館。企業的這一做法得到了市委領導的大力支持。
『我們之所以投入大量資金創辦公益性的攝影展館,一方面是體現哈藥集團「立足文化,回報社會」的企業精神,另一方面是利用這樣一個文化陣地增強企業的市場吸引力。』哈藥攝影器材城總經理鍾紀兵表示。
始建於1913年的哈爾濱大眾肉聯集團,於2004年實施改制,與江蘇雨潤食品產業集團戰略重組。改制過程中,通過政府有意識地引導,哈大眾肉聯集團在新廠址集團辦公樓的一層,專門闢建了面積200多平方米的企業歷史博物館。這裡,陳列著上世紀20年代英國產的消防泵、美國通用電器生產的老式冰箱……這些沈淀著歷史記憶的老古董不僅見證著中國『第一根紅腸』的誕生歷程,也昭示著歷經百年的企業文化一旦由博物館所承載,便會與它所成長的城市相融共榮,成為一筆寶貴的社會財富。
模式三:倡導社會辦館
對社會各界參與文化建設給予積極引導和政策傾斜,是哈爾濱市『文化展館熱』的一個直接催化劑。企業辦館、高校辦館、行業辦館、私人辦館,層層疊加的辦館熱潮讓哈爾濱的文化事業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國內知名企業哈藥六廠多次迫切表達了參與城市文化建設的熱情,但一直苦於找不到發力點。對此,市委指派市文聯幫助其認證策劃,哈藥六廠把文化建設切入點瞄准了版畫藝術。去年初,由哈藥六廠投資創建的哈爾濱藝術宮版畫博物館開館,這是國內首家版畫博物館,成為國內展廳最大、藏品最多的版畫藝術交流平臺。
市委、市政府倡導全社會參與文化建設,而企業辦館的興致之高大大超出了預期。因城市改造,頗受市民歡迎的『哈爾濱規劃展』一度因失去展館而停辦,之後,多家企業紛紛表示願意承辦。前不久,市政府與哈爾濱福怡房地產開發公司簽訂了第一份政企合建公益設施協議,由政府出政策、企業出資金,雙方聯合建設『城市規劃建設展館』。這座展館將於2008年12月31日前投入使用。
私人辦展館同樣得到支持和鼓勵。平房區退休職工付春和是民間文物收藏愛好者,他抱著試試看的想法遞交了一份辦館申請,沒想到一周就辦妥了全部手續,『春和博物館』順利開館。
模式四:政府參與辦館
2006年9月,哈爾濱市委的一項舉措被眾多市民津津樂道——市委301會議室被改造成公眾展館,常年設展,供市民免費參觀。這座展館被稱作兆麟街123號展館。
去年6月,市委7號樓竣工後,原市委301會議室本來計劃改建為一處機關內部的文化場館,後來在市委領導的建議下建成了開放式展館,免費向社會開放。為此,市委專門在展館外牆新開了一道門,讓普通市民可以非常便捷地出入。
開館至今,兆麟街123號展館已舉辦了12場文化藝術展,平均每半個月就更新一次,全部免費對公眾開放,平均每天都有近千名觀眾前來觀展。目前,展期已排到今年下半年。
兆麟街123號展館開創了開放市委機關舉辦大眾文化展覽的先河。湖南省郴州市文聯主席鄧存健對哈爾濱市委的這一做法欽佩不已:『這是哈爾濱人的福氣,也讓我看到了哈爾濱大氣包容的城市性格。』
『兆麟街123號展館的成功建設起到了教育基地、文化窗口和溝通平臺的作用,進一步營造了濃厚的社會文化氛圍,為全面推動哈爾濱市文化建設具有導向作用和示范意義。』哈爾濱市文聯副主席、兆麟街123號展館館長李建華說。
依托文化展館,改善城市生態
『哈爾濱別樣的文化品性和多姿多彩的文化遺存,爭奇斗艷的文化現象,在哈爾濱百年歷史演進過程中已成為城市文化個性的組成部分,受到世人矚目。承載著這些個性文化的眾多文化展館的出現,不僅滿足著外來者的文化渴求,同時也滋養著當地人的自豪感與自信心。』哈爾濱市著名作家阿成說。
『一個知名的城市需要有知名的歷史,一個偉大的民族需要有偉大的文化。感動世界的歷史需要博物館去傳承。』黑龍江省社科院院長曲偉說。陸續建成的文化展館,承擔著整理文明碎片、梳理城市歷史的功能,每一座展館都承載著哈爾濱人的集體記憶,也將成為哈爾濱以文化走向世界的橋梁和紐帶。
如雨後春筍般湧現的文化展館,正在改變著哈爾濱的文化生態。每逢周末假期,逛逛各種文化展館已成為時下許多哈爾濱市民的休閑方式,許多中小學校也開始把集體參觀博物館作為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內容。『原來哈爾濱還有這麼豐富的歷史文化。』酷愛民俗文化研究的黑龍江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唐戈說:『這些文化展館的興建不僅改變了我對哈爾濱的印象,也讓這座城市變得可親可敬。』
眾多文化展館的出現激發了市民參與文化消費的熱情,市民對文化展館的熱衷又刺激著文化展館的建設。二者共同推進了城市的文化建設。『哈爾濱的旅游資源一下子變得豐富了。』一位資深導游感慨說,『以前哈爾濱市內旅游景點有限,安排個二日游都排不滿期,現在僅把這些文化展館都轉下來就得好幾天。』
『文化展館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客廳,它體現著一座城市的文化品格。從這個意義上講,哈爾濱市通過民辦公助的辦館模式,以文化展館的超常規發展迅速做大做強城市文化事業的探索,無疑是一次成功的實踐。』李建華說,『在這一模式中,企業、個人和市委、市政府一道成為了城市文化建設的積極參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