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實際操作中叫好不叫座 『綠色殯葬』應者寥寥推行遇冷
2007-04-04 14:44:34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孫佳薇 蘇強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清明前夕,在哈爾濱市一些墓地,許多市民帶著鮮花前來祭掃。

 

  南方許多城市樹葬漸成風尚。

  東北網4月4日電 清明臨近,哈爾濱市道裡區的梁先生決定給父親購買一塊公墓。他的父親在2006年初因癌癥病故,骨灰一直存放在殯儀館。看著父親的骨灰躺在冰冷的殯儀館內無人陪伴,他和家人心裡很不是滋味。然而買墓地的過程卻沒有想像的輕松。當公墓銷售處的售墓員把一張張價格表遞給梁先生時,上萬元的價格讓他瞠目結舌。

  『不留墓、不立碑、回歸大自然』,梁先生帶著對『綠色殯葬』的憧憬,跑遍了哈市所有的公墓業務處諮詢,得到的卻是失望的結果。在大力提倡『綠色殯葬文明祭掃』的今天,樹葬、花葬、草坪葬等新型殯葬方式到底離我們還有多遠?

  『綠色殯葬』應者寥寥

  劉軍,原向陽山公墓管理處主任,曾是哈爾濱市發起新型殯葬的第一人。2001年,哈爾濱市殯葬管理所創辦了一個推動殯葬改革的『殯葬網』,網上除了宣傳殯葬的規章政策外,還特別設立了網上祭奠室。然而網上響應者寥寥。在創辦五年後,因點擊率低、投入大、網站建設人纔不足等多種原因於去年年初停辦。

  記者在走訪的幾處墓區發現,墓園用於樹葬或者草坪葬的面積甚少。在皇山公墓32萬平方米的使用面積中,草坪葬和樹葬的面積僅佔百分之一。1997年建園的元寶山陵園使用面積400畝,從建園至今只規劃了一處500人的草坪葬區域,並在幾年前已經全部銷售完畢。而在乾坤園偌大的墓區內,只種了一排樹的樹葬區在其他墓區的映襯下,顯得淒涼冷清。

  省民政廳社會事務處的楊寶忠告訴記者,我省近年來一直倡導『綠色殯葬文明祭掃』,但是由於人們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綠色殯葬』理念讓百姓接受還需要一個過程。

  價格低廉不賺錢

  面對偌大的陵園內『綠色殯葬』的狹小空間,元寶山陵園銷售部負責人接受采訪時直言,價格低廉的草坪葬不會給企業帶來效益,我們現在的陵園只開發了十分之一,開發商覺得建樹葬和草坪葬不賺錢,以後也不打算再把這兩種方式納入再建園的范圍內。『墓園經營的好與壞主要是靠賣墓銷售情況多少決定的,草坪葬和樹葬的價格一般在2000~3000元,而且購買者不需向墓區交納管理費。如果都購買這兩種的話,墓園很難生存下去。』哈爾濱市殯葬管理所副所長邸長生如是說。

  在私企工作的蘇女士向記者講述這樣一件事情,自己的母親生前從事園林工作,母親臨終前的願望就是走後能夠通過樹葬的方式來讓孩子們祭奠。為了完成母親的遺願,蘇女士跑了很多家公墓銷售處,但讓蘇女士失望的是,都以樹葬區銷售完為由而推薦她購買傳統墓碑。

  墓地面積超標日趨嚴重

  根據《國務院殯葬管理條例》的規定,埋葬骨灰的單人墓佔地面積不得超過一平方米。然而記者在采訪中發現,隨著豪華墓地增多,超標佔地的現象越來越普遍。

  在皇山公墓記者看到,一個標價13萬多元的墓地佔地6平方米左右。除了已經做好的墓碑供人們選擇以外,墓區還提供藝術墓地,即由客人單獨選址、單獨設計墓碑,這些藝術墓的佔地面積往往都達到了六七平方米,而一些公墓中建造的漢白玉墓亭面積更是多達20多平方米。

  我國人口的死亡率在千分之六點五到千分之八之間,我省人口按年平均死亡率千分之七這個中間值計算,每年死亡者達26萬,如果每穴墓佔地1平方米,僅我省每年就有20多萬平方米的土地被佔用。而每年購買公墓的人群從10%上昇到15%,照此下去,我省現有的81家經營性公墓和4家公益性公墓,遠遠供不應求。

  目前面對老齡化社會的到來,死亡率將逐漸提高,如果人們都選擇墓葬,在土地日益緊張的未來,無疑會出現『死人和活人爭地』的現實。為了避免對土地資源的浪費,據了解,我省已經對墓地建設進行了限制,明確規定今後將不再審批經營性公墓,現存的公墓不得再擴建。面對有限的資源和不斷增長的需求,專家指出,『綠色殯葬』是化解這一難題的有效途徑。

  -記者手記

  化作春泥更護花

  □孫佳薇

  據統計,我國每年仍有近7000萬平方米的土地變為墳地,死人和活人爭地的矛盾十分突出。人們試圖尋找一個節約、環保的新喪葬方式,於是,『綠色殯葬』這四個字成為最搶眼的熱詞。但一些職能部門則似有所避諱。記者采訪過程幾經周折,屢遭搪塞,甚至是白眼。

  有關部門把『文明祭掃,綠色殯葬』口號掛嘴邊的同時,卻沒有一個具體可行的方案和措施;精明的商家們總是善於與條文規定打擦邊球,想方設法追逐利益;而那些花上幾十萬元買一塊墓地祭祖的人是否想過,無意當中充當了殯葬暴利的推動力?

  一位業內人士這樣感慨,『綠色殯葬』這個話題太寬泛,涉及的方面太廣,所以推行之路和接受的過程會很漫長。也有一個朋友說,我想種一棵樹,死了後把骨灰埋在這棵樹下,這樣就可以和這棵樹一同生長幾百年,但去哪找種樹的地方?

  其實,人們的願望總是很小,很具體,而制定的政策總是很寬泛、很宏觀。既然『綠色殯葬』方式是殯葬文化與環保意識的完美結合,那麼就讓我們一起尋找一個銜接點,讓願望和政策也完美結合。

  關鍵詞

  綠色殯葬:在上世紀90年代初就已經提出。作為殯葬改革的全新口號,與人們長期以來『入土為安』的想法有所不同的是,綠色殯葬更提倡回歸自然、節約土地的理念。

  綠色殯葬的形式不斷豐富,包括海葬、江葬、草坪葬、植樹葬、花壇葬、塔葬、亭葬、樓葬、田野葬、山林葬等,不拘一格。

  專家意見

  復旦大學城市生態規劃與設計研究中心主任王祥榮教授說,墓葬用地是城市土地規劃的一部分,提倡小型墓、生態型殯葬方式將是一種必然的趨勢。

  中國殯葬協會的專家認為,當務之急,是要大力提倡『厚養薄葬』的良風民俗。事實上,殯葬方式的選擇只是『綠色殯葬』的一部分,『真正的綠色應該植根於人們的觀念中』。

責任編輯:強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