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4月7日電 2006年以來,哈爾濱市非公經濟規模不斷壯大:全市非公經濟實現增加值1009.1億元,首次突破千億元大關,佔全市GDP的48.2%;實現稅收100.2億元,同比增長14.8%,佔全市稅收總收入的58.6%;民間固定資產投資完成422.9億元,比上年增長27.9%,高於全社會投資增速1.2個百分點,民間投資佔全社會投資的比重由上年的51.8%提高到52.2%。
跨越:非公經濟增加值首破千億元
阿城鋼鐵、黑龍江正大實業、哈光宇蓄電池等9戶企業年營業收入超10億元;萬宇科技公司投資1.98億元的電腦穩頻喇叭擴建項目、四海集團投資9000萬元擴建數控新型建材生產線項目等列入第一批老工業基地改造項目正取得突破性進展;黑龍江圓寶紡織股份有限公司亞麻織布機擴建改造、黑龍江鑫源碳素公司年產3.5萬噸石墨電極改造正加緊進行。2006年以來,哈爾濱市非公經濟規模不斷壯大:全市非公經濟實現增加值1009.1億元,首次突破千億元大關,佔全市GDP的48.2%。哈埠非公有制經濟已經進入快速發展期。
規模化發展離不開科技實力的支橕。目前,哈爾濱市非公有制科技企業已發展到4310家。全市有75%以上的發明專利、65%以上的新產品開發是由非公企業完成的。全市非公企業開發新產品125項,完成科技成果轉化27項。有7種產品獲中國名牌,51種產品獲省名牌,84種產品獲市名牌。其中,五常綠風優質米榮獲2006年中國名牌農產品稱號。非公企業中有70種商標獲省級以上著名商標,哈龍江龍集團酒業公司的『龍江龍』成為哈爾濱市第一個獲中國馳名商標的非公企業品牌。
減負:非公經濟發展環境日益優化
近年來,相關政策的實施、發展環境的優化為哈爾濱市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國家提出擴大消費、提高消費比重,為非公經濟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市場前景;國務院和省、市促進非公經濟各項優惠政策及配套措施的出臺,為非公經濟提供了優良的發展環境。
2003年以來,哈爾濱市開始在諸多領域不斷降低非公經濟准入門檻,非公企業與國有企業、外資企業一視同仁,鼓勵非公企業放手、放膽發展,形成了一股全民創業熱潮。2006年4月,全市召開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工作會議,市委書記杜宇新在會上提出:要充分認識加快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的重要意義,進一步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解放思想,落實政策,積極扶持,推動非公有制經濟加快發展。會後,哈爾濱市出臺了鼓勵支持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意見》,在全社會營造出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的濃厚氛圍。
此後,哈爾濱市多部門聯動,大舉為非公有制企業『減負』。至今年初,各部門認真清理了限制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近百條規定,維護了企業合法權益。同時,哈爾濱市還搭建了科技、企業誠信、融資、信息、人纔、統計六大服務平臺,積極為企業服務,形成了促進非公經濟發展的良好氛圍。
目標:今年實現增加值1210億
按照市十二次黨代會和市十三屆人大一次會議關於加快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的要求,今年,哈爾濱市將在轉變企業增長方式、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搞好企業經濟運行監測、實施中小企業創業成長工程及促進區縣域經濟發展五方面,重點推進非公經濟發展。
據了解,今年確定的全市發展非公有制經濟預期目標是:實現增加值1210億元,同比增長20%;預期實繳稅金112億元,同比增長18%;規劃創辦小企業7000戶,提供就業崗位6萬個;重點培育9戶營業收入超10億元、60戶超億元、800戶超500萬元的規模骨乾企業;新增營業收入超10億元的企業4戶,超億元的企業6戶,超500萬元的企業100戶;重點培育10個銷售收入過億元、20個千萬元的產業集群;擬征集中小企業技術需求和技術難題180項;選擇60戶經濟效益好、具有發展潛力的規模以上工業和商業企業作為哈爾濱市首批信用試點企業,逐步建立哈爾濱市非公企業信用體系。
編輯點評
去年,全市非公經濟增加值首次突破千億元大關,在全市GDP的份額中已接近半壁江山,這無疑是個利好的標志:非公經濟業已成為哈爾濱市經濟領域裡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要充分認識加快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的重要意義,進一步動員社會各方面力量,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解放思想,落實政策,積極扶持,推動非公有制經濟加快發展。
哈市非公有制經濟『十一五』期間總體目標:到2010年,全市非公有制經濟實現增加值1330億元,完成營業收入4400億元,上繳稅金140億元,利潤總額160億元,年均分別增長14%左右。非公有制企業戶數將達到43萬戶,從業人員達到100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