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殯葬、祭奠支出逐年昇級 『厚葬厚祭』成市民新累
2007-04-08 14:02:23 來源:東北網-哈爾濱日報  作者:張巍 孫岩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4月8日 清明前後,哈爾濱市各殯儀館和公墓每日接待祭掃市民都超過10萬人次,通往各公墓的路上車流無隙,公墓裡人頭攢動,空氣中浸滿了燒紙的味道,似乎所有的『孝』只有在這幾天表達方顯得隆重正式。逝者如斯,祭掃作為生者對逝者的追憶,無可厚非,然而新時代新形式的『厚葬厚祭』已漸成百姓新累。

  從土葬到火葬,殯葬改革已經走過了50多年,幾千年根深蒂固的喪葬陋習在現代文明和殯葬改革中冰釋。然而,土葬時代『厚葬』的觀念依然根深蒂固。

  1

  『安息危機』威脅城市

  有關資料顯示,我國目前年死亡率約0.65%,那麼每年死亡的人大約在650萬人左右,雖然近五成的遺體火化後到公墓實行土葬大大節約了用地,但每年仍有近7000萬平方米的土地變為墳地,近些年,『死人和活人爭地』導致的『安息危機』正在威脅著很多城市,『無地可葬』的尷尬已經到來。也正因此,南方已有許多城市出現了『死人和活人爭地』的現象,於是炒『活人墓』的事件不斷昇級。

  記者從哈爾濱市殯葬協會了解到,目前哈爾濱市死亡人口的85%仍采取骨灰存放的方式,15%的死亡人口則通過購置墓地來安葬骨灰。近幾年,購買墓地的人越來越多。截至目前,哈爾濱市已興建了大大小小的墓地不下十餘家。據了解,為了避免對土地資源的浪費,黑龍江省已經對墓地建設進行了限制。

  2

  殯葬花費昇級

  記者從殯葬部門了解到,哈爾濱市每年火化屍體3.3萬-3.5萬具,按每人花費2000元計算,用於殯葬的花費高達7000萬元。清明祭掃原本是寄托家人對逝者的哀思,但隨著殯葬用品的花樣百出,祭奠的消費逐年昇級。在一些店鋪,『金元寶』、『冥幣』、『金銀山』、『彩電』、『冰箱』、『小汽車』、『別墅』等應有盡有,價值不菲,越來越多的人不惜重金買殯葬用品、買墓地,一擲萬金、十萬金、幾十萬金的都大有人在。哈爾濱市周邊墓地的地價也如房價般不斷上漲。粗略計算,安葬一位親人少說也得上萬元,如果想風光大葬花幾十萬元也不算多。劉先生2003年在市區邊上的公墓購買了塊墓地,當時花了5000元左右,而現在類似公墓的價格已經上漲了大約1倍多。

  在殯葬花費中,市民的心理因素起了很大作用。說到底,『厚葬』之風的盛行,關鍵還是面子問題在作祟。『誰家有人故去,都少不了要走這個「過場兒」,沒錢借錢也得辦,人一輩子就「走」一回,家屬要是不給好好操辦一下,不僅會被別人說閑話,自己也覺得丟人。』一位在為去世親友選墓地的家屬這樣說。持這種觀點的人不在少數。如果誰家白事辦得不體面,要被人講究不『孝』。似乎白事辦到什麼檔次,成了直接裁判兒女是否孝順的標尺。平日裡孝不孝外人不知道,但喪事辦得好不好別人會直觀地看到,以錢論『孝』成了許多人辦喪事的標准。

  近年來風水說的興起,讓許多老年人不知不覺中誤入風水『陷阱』,加入到『厚葬』行列。吳女士的婆婆今年已經70多歲了,她聽說院裡上個月故去的王老太的兒子給母親選了塊風水極好的墓地下葬,花了四五萬元,說是能保佑子孫平安。回家後,老人跟兒子、兒媳婦說,等自己死了,就讓兒子給她也買那兒的墓地,讓她死後也能保佑他們平安幸福。60多歲的王大爺的父母、姥姥的骨灰一直都存放在殯儀館幾十年了,去年他聽人說爺爺奶奶輩的墓地風水好壞直接影響下二代兒孫的運勢,於是他便走遍哈市周邊縣市新興的多處墓地,平日不捨得吃穿的王大爺竟花了3萬多元的積蓄千挑萬選了兩塊墓地。清明前,他特意請風水師算了算哪天遷墳最好,到時他要帶著兄弟姐妹及他們的兒孫一起將兩代老人的骨灰遷至去年買好的這兩塊墓地裡去,希望先人能保子孫平安。王大爺說,原來老人的骨灰在殯儀館存放一年也就20元的寄存費,這回買墓地他是痛下血本了!『厚葬』讓不少人承受著巨大的經濟壓力。

  3

  『綠色殯葬』任重道遠,『厚養薄葬』應大力提倡

  面對有限的資源和不斷增長的需求,專家指出,『綠色殯葬』是化解這一難題的有效途徑。『綠色殯葬』就是不留墓、不立碑、回歸大自然的樹葬、花葬、草坪葬、壁葬等新型殯葬方式。

  市民政局殯葬處闞處長說:『如果說改革土葬、推行火葬是第一次革命的話,那麼「不保留骨灰」的綠色殯葬即是二次革命。推行「綠色殯葬」的根本在於保護自然環境,節省土地資源,以利於生者生存,同時也滿足人們回歸自然的願望,此外還節約了喪葬開支。一個傳統骨灰公墓,少則五六千元,多則上萬元,而樹葬只要花2000元便可以了。墓葬用地是城市土地規劃的一部分。對於人口不斷增加、土地相對緊缺的大城市來說,嚴格限制墓地的佔地面積、規定使用年限、提倡小型墓、生態型殯葬方式將是一種必然的趨勢。然而,樹葬、草坪葬等新葬法目前還只是「星星之火」,處在宣傳倡導階段,主要難點是人們的傳統觀念很難轉變。』畢竟,一處墳冢、一塊墓碑,在中國人心目中就是自己祖先的象征,因而對它寄予了一種特殊的感情。而『綠色殯葬』的推行必須先打破人們的這種傳統觀念。

  記者從殯葬管理所了解到,2001年,哈爾濱市殯葬管理所為推行綠色殯葬曾創辦了一個推動殯葬改革的『殯葬網』,網上設立了網上祭奠室。然而去年該網站因點擊率低、投入大、網站建設人纔不足等多種原因停辦。事實上,殯葬方式的選擇只是『綠色殯葬』的一部分,『真正的綠色應該植根於人們的觀念中』。

  清明節無疑是最應該得到重視的一個節日,時刻不忘祖先不忘根,學會感恩和報答。殯葬協會的專家認為,當務之急,是要大力提倡『厚養薄葬』的良風民俗。現代社會更應該提倡『厚養薄葬』,盡量提高老人晚年的生活質量。隨著社會的發展,老人晚年幸福標准不再只是吃飽穿暖,精神上的慰藉對於很多居住在城市中的空巢老人來說同樣重要。而這樣的『厚養』,恐怕遠遠要比『厚葬』來得更有現實意義。厚養薄葬能否取代薄養厚葬,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殯葬文化必然折射和映襯出一個時代社會文化的基本價值觀念以及其發展趨向。令人欣喜的是,近年來哈爾濱市文明祭掃方式層出不窮,鮮花拜祭、植樹祭、網上祭等文明的拜祭方式值得推崇。相反,每年此時,『厚葬厚祭』勞民傷財。『厚葬』不必要,『厚養』最重要——『厚養薄葬』纔應該是我們應有的文明的殯葬觀。

責任編輯:曹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