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4月9日電 2006年,哈市糧食產量達到98.7億公斤,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405元,其中糧食收入所佔比例為58.5%。全市『無公害、綠色和有機食品』生產基地認證面積突破2000萬畝,有效使用無公害、綠色和有機食品標志的產品達到500個,分別比上年增長12%和30%,『三品』認證面積佔全市耕地2/3以上。本報記者
哈市糧食產量已連續三年刷新紀錄,去年達到98.7億公斤,今年正向百億公斤大關衝刺。除了產量的增加,哈爾濱人真正追求的是整體品質的提昇。
政策與市場合力,哈市糧食產量增長強勁
哈爾濱是『北大倉』中的糧倉。1997年至1999年,全市糧食平均產量一直維持在86.3億公斤的高水平上。2000年至2003年,受市場因素影響,哈市糧食平均產量跌落到69.5億公斤,比上述階段降低6.8億公斤。
2004年,在國家『一免兩補』政策等因素的作用下,哈市糧食產量達到創紀錄的88.2億公斤,雖然比歷史上產量最高的1998年僅增加了0.3億公斤,但卻如一聲號角,拉開了哈市糧食大幅度增長的序幕。
2005年,哈市糧食產量達到92.54億公斤。去年,又達到創紀錄的98.7億公斤,已逼近百億公斤大關。兩年平均增長5億多公斤,同樣是哈市糧食生產的新紀錄。
距百億公斤僅差1.3億公斤,這是一個伸手可及的目標。在國家惠農政策進一步加大、糧食市場依然看好的前提下,將通過三種途徑衝刺百億公斤目標———一是調整種植結構,減少大豆等作物種植面積145萬畝,擴大水稻、玉米的種植面積130萬畝,增產糧食5億公斤;二是新增100萬畝水田並解決100萬畝水田渴水問題,增產糧食4億公斤;三是經過改造的800萬畝中低產田,可增產糧食10億公斤。
糧價提高收入增加,佔農民收入近6成
2006年,哈市糧食『三大作物』面積佔糧食作物面積的96.5%,其中水稻、玉米合計產量87.37億公斤,佔糧食總產量的89%。玉米、水稻銷售價格持續上昇,每公斤價格分別比2004年上漲0.1元和0.2元,畝純收入分別為274元和600元,
2006年,哈市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405元,其中糧食收入所佔比例為58.5%。同年,國家『三補』總額6.46億元,同比增加2.36億元,增長57%。人均補貼額127元,同比增加46元,增長57%。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糧食產量就是增加農民收入。
與此同時,2001年以來哈市『三品』認證不斷加強,糧食生產質量並行。至2006年哈市『無公害、綠色和有機食品』生產基地認證面積突破2000萬畝,有效使用無公害、綠色和有機食品標志的產品達到500個,分別比上年增長12%和30%,『三品』認證面積佔全市耕地面積2/3以上。其中,阿城區在全國率先進行了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與產品認證一體化推進,已認定無公害農產品產地26個,面積157.7萬畝,認證無公害農產品306個。
應對市場需求,哈市糧食生產面臨新調整
兩年來,哈市農民人均收入中,糧食收入的比例分別為60.7%和58.5%。這種小幅下降表明,種糧農民收入相對較低、發展難度較大的局面並沒有根本改變。如何持續穩定增加種糧農民的收入,成為哈市在糧食產量大幅度增長條件下的新課題。
有關人士認為,哈市在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同時,要把握糧食生產的發展趨勢:
商品化———國外發達農業徹底擺脫了『品種齊全』和『自產自食』的『小農經濟』,生產的所有農產品都要面對全球市場。
專用化———應針對消費市場對優質糧食的需求,專門生產特色鮮明的專用糧食。專用化有利於創造有特色知名品牌,並提高糧食的商品價值。
區域化———糧食生產項目逐漸向氣候生態適宜區集中發展,形成糧食專用品種生產區域。生產區域化有利於提高糧食生產水平,有利於降低生產成本,有利於糧食深加工和形成產業化。
一體化———實現『產加銷一體化』是糧食主產區經濟發展、農村轉移勞動力和實現增收的根本途徑。生產、加工和銷售形成分工明確和利益共享的一體化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