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4月17日電題:連續五年保持兩位數增長 黑龍江非公有制經濟在『騰飛』
記者 杜麗華
![]() |
樺南鴻源米業有限公司廠房 |
![]() |
企業研發及生產車間 |
樺南鴻源米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孫斌這些年可忙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的『孫斌』綠色大米遠銷海內外。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孫斌,當年僅靠3萬元起家發展綠色農業,幾年來企業迅猛發展,如今已發展成為佔地面積3.5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為1.5萬平方米,年產值可達五千多萬元的省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
省九次黨代會以來,全省上下科學謀劃並全面實施中小企業創業成長工程,積極搭建服務平臺,加大工作推進力度,黑龍江省非公有制經濟呈現出數量迅速增加、規模逐步擴大、競爭力明顯增強的良好態勢,成為全省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點。經過近幾年的有力推動,全省非公有制經濟由小到大、由弱到強,連續五年保持兩位數增長,其發展速度遠遠高於全省國民經濟增長幅度。
2006年,全省非公有制經濟實現增加值2340億元,同比增長20.1%,;實現稅收205億元,同比增長17.8%。『十五』期間,全省非公有制工業銷售收入年均增長31%,比全省工業高出17個百分點;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22%,比全省工業高出4個百分點。非公有制經濟發展觸角已延伸到國民經濟的各個領域,而且在服務、建築、運輸、商貿、制造、電子、信息等諸多領域已佔有相當比重。
在參與市場競爭中,黑龍江省非公有制經濟已由以國內市場競爭為主,開始在國際市場競爭中嶄露頭角,成為我省對外貿易中最活躍、最具潛力的重要力量。2006年全省非公有制經濟實現進出口總額85.3億美元,佔全省進出口總額的66.4%,同比增長49.4%。牡丹江市抓住對俄經貿的有利優勢,積極發展對外貿易,非公有制經濟完成進出口額59.3億美元,佔全市進出口總額的95.7%,對俄貿易實現41.2億美元,佔全市對俄貿易的97%。綏芬河龍江商聯、華宇工貿集團入圍中國進出口500強。佳木斯市進出口民營企業已發展到132戶,比去年增加24戶,實現進出口總額9.7億美元,佔全市的97%。隨著我省對俄經貿科技合作戰略的逐步昇級,非公有制經濟對俄貿易已由傳統的邊境貿易向智力、技術、勞務等多層次、多領域發展。出口商品的結構也在發生著深刻變化,傳統的商品如服裝、鞋類、紡織品的出口比重在下降,農副產品、機電產品和高科技產品的出口比重在上昇。
近幾年來,各地緊緊圍繞資源、區位、信息、政策等相對優勢,通過大上項目、上大項目,推動非公有制經濟加快發展。2006年全省非公有制企業投資500萬元以上的新上項目達到928個,其中投資1億元以上項目101個;項目總投資350億元。項目建成投產後,年可實現銷售收入770億元,利潤92億元,實現稅金58億元。全省非公有制經濟固定資產投資已佔全省總量的35.5%。由於新建項目步伐加快,骨乾企業的支橕和帶動作用明顯增強。到去年年末,全省年營業收入超億元的非公有制企業已達180多家。
非公有制經濟在總量增加、規模擴大的同時,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增強,整體素質明顯提高。2006年全省非公有制科技型企業實現技工貿總收入855.3億元,同比增長22%。全省非公有制企業自建或合辦科研機構達38個,開發新產品320項,推廣應用新成果、新技術、新工藝145項,有16個項目獲得省中小企業科技效益獎,80戶企業被評為全省非公有制科技創新先進企業,15家企業獲農業部創名牌重點企業稱號,五常綠風優質米開發有限公司生產的五常牌大米、北大荒米業有限公司生產的北大荒牌大米榮獲中國名牌農產品稱號。目前全省50%的發明專利、60%以上的新產品開發是由中小企業和非公有制企業完成的。『五常』大米、『飛雲』防盜門、『搖籃』乳制品、『古龍』貢米等一批知名品牌享譽海內外。
全省中小企業、非公有制經濟在產業布局上,已由以小規模、分散經營為主,開始向以專業化、規模經營為特征的產業集群發展,並呈現出優勢特色園區帶動產業集群發展的新格局。到目前為止,全省中小企業園區發展到120個,進區企業6000戶,基礎設施投資達290.1億元;初步形成特色產業集群56個,集群內的企業達到4256戶,年銷售收入規模達到219.8億元。呈現出優勢特色園區帶動產業集群發展的新格局,產業集群效益逐步顯現。哈爾濱市、大慶市、齊齊哈爾市等中心城市利用哈大齊工業走廊的有關政策,依靠經濟、技術、資源、信息等優勢,新上了一批科技含量高、投資規模較大、產品市場競爭力較強的項目。據不完全統計,3市非公有制企業在哈大齊工業走廊落戶的項目佔全部新建項目的90%以上。
非公有制經濟的快速發展,成為拉動全省國民經濟和地方縣域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2006年非公有制經濟實現增加值已佔全省GDP的37.6%,比上年提昇了4.6個百分點,其中,七臺河市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已佔全市GDP的66.9%;非公有制經濟實現稅收佔全省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的53%;全省規模以上非公有制工業企業發展到1906家,比上年同期增加203家,佔全省規模企業總數的65.9%。非公有制經濟的不斷發展,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不僅有效解決了下崗失業職工和城鎮新增就業人員的就業問題,而且還吸納了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2006年全省非公有制經濟新增就業60萬人,佔全省新增就業總數的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