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4月18日電 『咱也像城裡人一樣了,出家門不遠就能洗上熱水澡了。』日前,農民劉斌從延壽縣延河鎮新發村新建的浴池裡出來,開心地對記者說。去年以來,延壽縣14個新農村建設試點村整村推進,農民富了,環境變了,人也變得文明了。縣委書記魯志民深有感觸地說:『農民成為主體,新農村建設纔有前途。』在新農村建設的實踐中,延壽縣在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上下了大功夫。
農民說了算參建興致高
『新農村建設農民是主體,也是受益者,搞好新農村建設必須依靠農民的響應和主動參與,適時改進工作方式方法,調動廣大農民投身新農村建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這是這個縣為新農村建設定的基調。他們通過宣傳發動,形成了人人動手、戶戶整治、村村講文明的良好氛圍。
建立健全了村民理事會制度,強化農民主體意識。他們通過村民自主推薦選舉,以老乾部、老黨員、老教師、老軍人、老模范為主體,吸納涉農協會成員、科技致富帶頭人、外出務工返鄉人員,組建村民理事會,並以屯為單位建立理事小組。村裡將新農村建設的知情權、決定權和管理權交給群眾,村裡的公益事業和新農村建設有關事項均由村民『一事一議』決定,由村民理事會監督執行,他們在廣泛征求村民意見的基礎上制定村規民約,經縣經管站和法院民庭審核後公布實施。目前,延壽縣106個行政村全部成立了村民理事會,並制定了村規民約。
實行新農村建設項目申報制,調動農民建設新農村的主動性。他們采取『政府統一扶持標准、村民自主申報、擇優選擇定點、以物代資、以獎代補』的辦法推進。修路,村通過理事會發動群眾先退障子、平整路基,再由政府出資鋪水泥路面;改廁,基礎由農民投資投勞完成,政府出資建設地上部分;建沼氣池,由農民自備中砂、碎石、挖池坑,出小工、出車運水泥,政府出資購買水泥、紅磚、鋼材、灶具等,並承擔施工費;改院,政府每戶扶持1.5噸水泥,農民投資投勞拉砂石、打水泥面;建休閑廣場,由農民投資投勞拉砂石平整基礎,政府扶持彩磚和體育器材。
2006年,該縣群眾投資投勞達852萬元。全縣共整合資金9141.7萬元,投入14個試點村的新農村建設。硬化路43.6公裡,砌築路邊溝42公裡,修砂石路36公裡;打人畜飲水井10眼,配套11眼;建沼氣池680個;建室外標准化廁所200個;改院1066戶,改畜禽圈捨680個;綠化村屯47個,建文化活動室11個,建設休閑娛樂廣場8處1.7萬平方米,建設太陽能公共浴池12處,建垃圾場16處。
龍頭牽動積攢後勁
延壽縣大力開發龍頭帶基地的發展模式,支持本地企業與發達地區建立經濟合作關系,帶領農民致富,夯實新農村建設的經濟基礎。
2006年初,延壽亮珠米業公司與上海開展水稻產銷合作,與農民簽訂水稻訂單合同1.2萬份,面積20萬畝。公司出資30萬元對農民實行良種補貼,秋後以每公斤高出市場均價2~3分錢的價格收購了訂單水稻。僅此一項農民年增收1000萬元以上。2006年,亮珠米的加工銷售已佔到全縣水稻商品糧市場份額的37%,品牌效益優勢明顯。還通過與大專院校開展院縣共建,提高了農民科學種田的素質。2006年延壽縣農民人均收入4033元,比2005年增長了6.1%。
2007年,他們在與上海原有合作的基礎上,加大綠色水稻的種植和加工能力。計劃通過龍頭企業牽動,年收購水稻20萬噸,加工大米14萬噸。秋後,企業以高於市場價格實行保護價現金收購,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他們還擬定了主攻杭州、蘇州、寧波和無錫四個中等城市的計劃,在這些城市建立銷售網絡,啟動『亮珠米』銷售市場,爭取在這些地區達到當年總銷售量的20%。
環境成為教員培養文明習慣
『延壽縣的新農村建設要處理好階段性目標和整體目標的關系,選准工作切入點,使環境改變和人的發展相互促進,共同提高。』在試點村延河鎮新發村采訪,縣長馬冰哲向記者強調了試點村呈現的典型意義。
在壽山鄉雙星村,村支書孟慶福對記者說:『我們村地勢低窪,過去雨天成為「水泡屯」,垃圾到處漂,院落破爛不堪。條件越是差,人們越是造害,管也管不住。』在新農村建設中,這個村建起了白色通村公路3.7公裡,屯內水泥路1500延長米,鋪設了排水邊溝『凹型槽』。在農忙時節,鄉裡組織乾部義務勞動四十多個工作日,為群眾撤障子,鄉政府出資安裝鐵柵欄3000多延長米。供電所為屯中安裝了路燈。在縣委幫扶部門的支持下,植樹10000多株,還建起了群眾文化活動室,受贈圖書1000餘冊。鄉村兩級今年將完成沼氣池、文化休閑廣場、危房改造等項工程。現在,雙星村的村民們已改掉了不良習慣,主動將垃圾清理到村外的垃圾場,有的村民堅持起早清掃街道。
壽山鄉黨委副書記朱延生對記者說:『農民受到良好環境的影響和約束,變得越來越文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