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4月19日電 經濟轉型,伊春發展的是依托於林的非林脫木產業。對這些產業,伊春的限定是:產業不能有污染,產品應當有『綠色』。不僅如此,伊春經濟轉型,還同治理污染、發展循環經濟結合起來。這樣做的結果,是使伊春的山更青水更綠,而優良的生態環境,又為伊春實現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近年,伊春的生態旅游、綠色食品、生態畜牧和北藥等新興替代產業,發展勢頭強勁。去年末,上述產業分別實現增加值3.1億元、4.4億元、5.3億元和3.7億元,同比增長了48.4%、57.9%、17.4%和25%。全部新興替代產業實現增加值,已佔全市國內生產總值的32.7%,拉動經濟增長6.6個百分點。
目前,伊春綠色食品的原料種植基地,已發展到150萬畝,年生產總量達到19萬噸。去年,全市食用菌栽培量為4億袋。山野菜、山野果種植、改培、管護面積,也已達到15萬畝。全市國家、省、市級綠色食品基地已有50處。
與此同時,伊春又全力幫助企業進行綠色、有機、無公害食品認證。截至去年末,全市有效使用認證標識的產品已有85個。其中,林蛙卵軟膠囊、藍莓乾紅、藍莓利口紅酒等產品,還填補了國內空白。
伊春還加大了市場建設力度,進一步提高營銷水平;實施了品牌戰略,提昇綠色食品知名度。目前,伊春已建起鐵力市山特產品大市場、鐵力林業局松濤山特產品一條街、伊春區繁榮山特產品一條街3處大型綠色食品銷售市場,綠色食品經銷點發展到120處,年實現銷售收入1.2億元。省外綠色食品經銷點,也已發展到30處,年營銷額達3億多元。現在,全市農產品已有商標96個,『翠花』、『林都』正申報馳名商標,鐵力林蛙、五營木耳等4個產品,還獲得地理性標志保護,山野菜、山野果、食用菌等50多種產品,被評為國家、省名優產品,銷往國內外50多個國家及地區。
西林鋼鐵集團,坐落伊春境內,號稱『龍江鋼鐵脊梁』。然而,它每年產生的百萬噸剩餘物和廢棄物,也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對此,伊春組織精乾力量,展開調研,細致了解西鋼剩餘物和廢棄物的數量、成份、可利用價值,並在此基礎上,逐一分析論證,篩選有基礎、有價值、有市場、有效益的吃配項目,開始招商。
吃配項目確定後,伊春豎起招商大旗。來此投資的江西客商孫泰柏說:『伊春投資環境好壞我不用細說,我在西林投資建廠幾個月,只花了招待費200元,這讓我感受到伊春人的真誠!』
在不到兩年時間裡,當地就引進工業企業14戶。這些企業,圍繞西鋼剩餘物和廢棄物開發的吃配項目,包括煤焦油加工、廢渣回收加工、粉塵回收加工等8大類。目前,這14家企業把西鋼的剩餘物和廢棄物吃乾榨淨。
林下木耳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