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哈爾濱電機廠有限責任公司科技人員正在裝配新機組。 |
東北網4月19日電 近年來,黑龍江省委多次提出和要求哈爾濱市要當好全省經濟社會和各項事業發展的『龍頭』。2004年6月省委召開了哈爾濱『加快發展、當好龍頭』動員大會。哈爾濱市的廣大乾部群眾不斷增強當好『龍頭』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銳意進取、改革創新,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緊緊圍繞『加快發展、當好龍頭、多作貢獻』的工作主題,全力推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取得了輝煌的業績,進一步鞏固和強化了在全省發展中的龍頭地位,為全省各項事業的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
為迎接省第十次黨代會召開,本報今起推出三篇系列綜述,從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和黨的建設等方面,全方位展示哈爾濱近年來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成就和廣大乾部的精神面貌,以激勵全市上下再接再厲、開拓進取,進一步堅持科學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為實現哈爾濱的全面振興,拉動全省經濟社會發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不辱使命,獻上高分答卷———
今年前兩個月,哈爾濱國民經濟延續上年持續快速發展的勢頭,主要經濟指標均保持較快增長,開局良好;2006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突破2000億元大關,連續4年保持13%以上的增長速度;2005年,完成工業增加值490.9億元,連續4年年均增長15.7%,是改革開放以來增長最快的時期……
回報厚望,龍頭高昂立潮頭———
2006年,全市經濟總量突破2000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809.9億元,均佔全省三分之一強,『龍江經濟重要支點』地位凸現;全市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約佔全省30.6%,『龍江主要稅源地』動力十足;全市金融機構存款餘額和貸款餘額分別達3036.9億元和2190億元,分別佔全省半壁江山,『龍江金融中心』生機勃勃;全市電信業務總量達到114.3億元,約佔全省三成,『龍江信息中心』輻射八方……
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哈爾濱市委、市政府帶領全市廣大黨員乾部和群眾,奮力踐行著省委、省政府對哈爾濱的要求:發揮龍頭輻射作用,實現又好又快發展!
回眸振興路,其勢已蓄,其力已積。哈爾濱,闊步邁進了科學發展的新階段。
選准突破點
增長方式全速轉變
發展是硬道理。這種發展,不只是數量的多少,也是質量的高低;不僅是一本『收入經』,還是一筆『資源賬』、『生態賬』。
處在工業化、城鎮化加快發展時期,資源消費強度較高,如不能加速轉變經濟增長模式,經濟快速增長難以為繼;如不能破解人與環境、企業與環境的矛盾,經濟增長有悖初衷。
基於這種清晰判斷,市委、市政府果斷決策:把生產力系統的整體效能和發展狀況的決定因素———經濟增長方式轉變,作為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突破口,攻堅克難,強力推進。
告別了對經濟效益的單一期許,換來環境與經濟雙豐收。利用電廠粉煤灰40萬噸,哈爾濱水泥廠每年節省黏土資源10萬噸;用啤酒廢酵母生產蛋白飼料,啤酒生產大戶年創利潤1000萬元;以制藥廢渣生產農用肥料,『哈爾濱制藥』年增效益1500萬元。延伸產業鏈、增強企業關聯度,工業循環的鏈條上,環環賺得盆滿缽滿。全市141家大中型企業實施的清潔生產規范化審核,引得各企業實施近千個方案,獲得經濟效益近4億元,削減COD2000餘噸,『生態工業城』已具雛形。
擺脫了依賴『量』的增長,得到了『質』的提高。市財政每年5億元的科技投入,成為激發創新激情的不竭動力,推動了增長方式由要素驅動為主向創新驅動為主。傳統產業與高新技術的『無隙融合』,形成了促進增長方式轉變的強大技術支橕和動力源泉。僅2006年,全市就有41項產品榮獲國家重點新產品,位居東北地區第一位、全國副省級城市第二位;實現高新技術產值達到875億元,同比增長23%,佔全省半壁江山;科技創新能力居全國第九位。
要素向優勢區域、優勢產業、優勢企業集聚,帶來了哈爾濱工業結構調整的全新格局:機械制造、高新技術、食品、醫藥、化工五大產業集群隆起振興『龍脈』;優勢產業和骨乾企業漸強漸大;劣勢企業快步退出……
從過去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產出,轉變為高效、節約、清潔、安全發展———增長方式轉變,使哈爾濱經濟整體效能大幅提昇。
抓住重點
城鄉統籌共同振興
大城市、大農村,是哈爾濱市的特點。
農業基礎相對薄弱,農民持續增收困難較大,農村社會事業發展滯後,是我們的市情。
大都市如何奏響城鄉和諧發展同步曲?大農村如何描畫振興同心圓?又好又快的經濟棋局怎樣突破重點?
加快發展現代農業、紮實推進新農村建設、壯大縣域經濟實力,是途徑,也是重點。
以工業反哺農業,以城市支援農村,一場轟轟烈烈的新農村建設戰役打響。在火熱的實踐中,哈爾濱成功地探索出了新農村建設之路:改造城中村,建設小康村;提檔昇級,打造樣板示范村;壯大優勢產業,建設專業特色村;引進社會資本,發展旅游觀光村;撤並偏遠村屯,發展壯大中心村……去年,全市新農村建設總投資約20億元,無論是資金規模還是建設項目,均創歷史之最。
現代農業引領,『糧倉』增產增收。政策好、市場旺、人努力、天幫忙———政策與市場的合力,使哈爾濱糧食產量增長強勁。2005年,哈市糧食產量達到92.54億公斤。去年,又達到創紀錄的98.7億公斤,已逼近百億公斤大關。兩年平均增長5億多公斤,同樣是哈市糧食生產的新紀錄。
多予、少取、放活,一個個支農惠農政策讓農民腰包漸鼓。2006年,哈爾濱農民人均純收入達4405元,比上年增長9.9%。近3年來,哈市農民人均收入年均增幅14.53%,比哈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出2.1個百分點,比全省及全國分別高出2.03和8.2個百分點。哈市城鄉居民收入已呈現同步增長態勢,為歷史上最好時期。縣域經濟蓬勃發展,農業設施裝備水平連連提昇,農村社會事業和基礎設施建設日新月異……前進中的哈爾濱,呈現出城鄉協調發展的新氣象。
激活支點
改革開放增添活力
改革開放,是科學發展、率先發展的根本動力,也是城市發展活力的不竭源泉。
激活支點,深化改革開放,全市上下激情滿懷,不斷探索———
改善環境的決心和力度前所未有:以降低社會交易成本為重點,以效能建設為突破口,全市集中整治影響經濟發展的行政『不作為』和『亂作為』問題,規范行政行為,大力推進政府提速增效,促進政府職能轉變。一個『效率哈爾濱』、『誠信哈爾濱』、『法治哈爾濱』、『文明哈爾濱』和『平安哈爾濱』正在形成。
所有制結構調整集聚和釋放勢能:著力改變老工業基地城市『國字號』企業比重大、數量多的現實,加快國有經濟戰略性調整,變國企『瓶頸』為經濟支柱;降低非公經濟准入門檻,非公企業與國有企業、外資企業一視同仁,鼓勵非公企業放手、放膽發展,全市形成了一股非公經濟大發展的熱潮。2002年以來,全市國有工業企業數量減少一半,利稅卻增長80%,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提高了40個百分點。非公經濟也秀木成林,2006年,全市非公經濟實現增加值1009.1億元,首次突破千億元大關,佔全市經濟總量半壁江山。
城市更加開放,域外資本添置新引擎:利用內外資結構更加合理、投資領域更加多元、具有牽動力項目數量增多……4年來,入哈的域外資本快速增長,凸現規模、質量雙攀高。介入國企,資本激活了哈藥、哈啤等企業競爭力;湧入園區,資本加速賓縣、尚志等市(縣)的鄉村工業化;流入城建,資本推動了松北等區域的城市化進程……資本集聚,如虎添翼。一個更加城市化、工業化、市場化、國際化的北國名城加速崛起。
聚焦熱點
城市建設更加宜居
城市,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載體,一直是人們關注的熱點。事實上,一個有個性魅力的城市,不僅在於上天的青睞和賜予,更在於後天的塑造與呵護。
建設『宜居哈爾濱』,市委、市政府始終信心堅定、認識明確:牢牢抓住省會城市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把握城市發展規律,堅持用科學理念搞好城市規劃,用市場機制加快城市建設,用先進方式強化城市管理……
新理念,帶來新突破;新舉措,帶來新成就。
宜人名城的畫卷,已在世人面前展開:
城市綜合承載功能增強了。打通保健路、改造公濱路、新建文昌高架橋……越來越豐富的路網,緩解了偏僻區域群眾出行難問題。14萬戶居民喝到來自磨盤山的純淨水;城市集中供熱的普及率躍昇到61%;城市管道燃氣家庭用戶達85萬戶……政府投資、吸引民資與利用外資並重,多渠道籌措建設資金,使一個個基礎性重大項目建設得以順利進行,極大地解決了市民生活難題。
城市空間結構和布局越來越優化。構築了以中心城區為核心,新區老區結合、江南江北互動、城市鄉村一體的空間新格局。通過提高規劃科學水平,依法實施空間管控,有力地推進了城市形態組團化、空間利用集約化,構築了多極化發展新格局。
『生態城』雛形初具。建設文昌污水處理廠三期工程、治理松花江水污染、整治何家溝、建設松北區松浦和集樂兩個污水處理廠……這些項目的實施,不僅全面提昇了城市環境質量,改善了市容市貌,使人居環境不斷優化,而且使經濟、社會、生態復合系統步入良性循環。
城市文化特色更加鮮明。改造果戈裡大街、修繕猶太教堂、修復哈爾濱關道歷史文化公園……在繼承與創新中,哈爾濱人記憶中逐漸淡去的城市標志,開始重煥生機。
充滿生機,富有活力,宜居的哈爾濱魅力獨具。超越自我,科學發展。站在新的起點上,哈爾濱將迎來一個嶄新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