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雞西礦業集團『信息物流』堵住國企管理漏洞
2007-04-21 10:48:19 來源:新華網  作者:孫英威 梁冬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新華網4月20日電 雞西礦業集團應用現代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物資采購與供應模式,將物資流通全過程置於信息監控之下,有效堵塞了國企效益流失"黑洞",創造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已成為全國物流管理企業信息化建設的典型案例。

  國務院信息化工作辦公室和黑龍江省信息產業廳的專家認為,采購、倉儲、供應和管理在傳統管理制度下是企業"跑冒滴漏"最嚴重的環節。網上采購項目既防止了企業效益的流失,又保護了乾部,其經驗對於煤炭企業具有較強的借鑒和推廣價值。

  傳統物資采購供應成了『無底洞』

  雞西礦業集團物資供應公司擔負著13個國有大型煤礦安全生產所需物資的采購、倉儲、供應和管理任務,重點經營1.3萬個品種,每年采購金額約3.5億元。由於制度不完善、管理手段落後等原因,物資采購環節一度成為雞西礦業集團效益大量流失的"黑洞"。

  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雞西礦業集團庫存物資儲備高達2.8億元,合用率卻僅有30%,根本無法保證煤礦的安全及生產。噸煤材料費成本1998年時達到47元,創下了歷史的最高值。當時,市場采購秩序混亂,企業內部物資采購體制不規范;物資管理制度不健全,跑冒滴漏現象無法控制;員工素質參差不齊,思想觀念和操作手段十分落後。

  據介紹,1998年前後國有煤礦企業采購市場十分混亂,以物資供應公司為"圓心",在雞西地區發展起來的經營煤礦物資的公司、中介、經銷處有數百家,一批批高價物資通過各種渠道送進礦務局、煤礦兩級倉庫;一些人多年跑采購,結交了很多的老客戶,經常在采購中漁利;企業物流管理混亂,各礦要多少就供多少,乾什麼用無人過問,拉到什麼地方也無人知曉;部分職工隨意進貨、隨意簽合同。

  在雞西礦業集團產量最大的煤礦??杏花煤礦,一位負責人對記者說,過去是采購員把貨進來後到礦上掛賬時,礦上纔知道這事。杏花礦物資庫存最多時達到2200萬元,給礦上造成很大財務壓力。東海煤礦材料科的乾部說,2001年前東海煤礦與當地100多家小公司做買賣采購物資,用料也都是手工記賬,到底給誰了也不好查,運輸途中還可能被"調包"。

物資采供混亂使企業生產成本居高不下,擠壓了利潤空間,同時也使雞西礦業集團決策層難以正確掌握全面的信息和數據,容易做出錯誤決策。經過認真反思,物資供應公司決定對傳統物資供應體制進行根本性改革,其實現手段就是用信息化改造傳統體制,建立現代物流管理體制,堵塞老國企的效益流失"黑洞"。

  全程信息監控最大限度增收節支

  2002年,雞西礦業集團物資供應公司在強化企業制度約束的基礎上,利用電腦軟件搭建起物流管理信息化平臺,建立了具有企業特色的招投標、采購、銷售、庫存和財務等管理信息系統,全面實現了人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的集成,較成功地堵塞了以往物資采供過程中存在的各種漏洞。

  物資供應公司的信息化建設分四期進行。一期是搭建信息化平臺。在價格控制上,數據庫設定了最高限價,高於最高限價的,計算機拒絕處理;在庫存管理上,設定了最高儲備量,高於最高儲備量的,物資無法進賬,各種人為因素在軟件面前都無計可施。一期工程的實施,實現了公司機關的信息共享,為創新物資管理模式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期是實施流程再造。為適應市場發展和企業管理的需要,物資供應公司大膽確立了"零庫存"管理理念,實行物資消耗後結算,變"買了再用"為"用了再買"。通過流程再造,基層單位網上申請、公司網上審批,以銷售定入庫、以入庫定付款,充分發揮了買方市場的主動權,實現了物資賬面"虛擬零庫存",徹底改變了傳統的物資管理模式,減少了流動資金佔用,實現了物資管理工作一個質的飛越。

  三期是完成擴網昇級。2005年實施了物資供應公司與各個煤礦的聯網工程,把公司庫存和基層單位庫存納入一個數據庫,不僅實現了對信息數據的即時閱讀、動態管理,而且實現了對計劃、采購、供應、結算的全程閉路控制。三期工程完成後,全面封堵了物資管理上的漏洞,防止了企業效益流失。

  四期是實施系統整合。應用新平臺全面整合物資管理信息化系統,構建了完善、嚴密的信息化網絡,真正實現了管理流程科學化和管理手段現代化,使計劃、供應、付款、儲備、發放、倉儲管理、大型材料跟蹤核銷都實現了遠程的程序運作。目前,這四期工程已全部完成。


  推行『信息物流』需創新管理謀求最佳效益

  經過幾年來的不斷改進,雞西礦業集團物資供應公司信息化監控措施日漸完善。集團物資供應系統的業務數據實現共享,各煤礦及相關科室都能見到物資供應的流程、數量、質量、型號等信息,實現了物資使用人人監管的局面。

  物資供應公司黨政班子在實踐中體會到,推進物流管理信息化首先要以制度化創新為突破口。要想規范采購、供應、管理秩序,徹底堵塞效益流失的"黑洞",必須靠鐵的制度從根本上加從遏制。在制度的設計體系中,把權力合理分解和相互制衡作為制度設計的邏輯起點,把原來集中於個人的供銷大權按采購、供應過程的不同環節用信息化手段進行規范,使業務流程環環相扣,相互制約。

  其次,要以民主化管理為重要措施。將民主程序有效地納入各項制度之中,所有制度都通過職代會表決,讓企業和領導層的一切行為都在"陽光"下進行。民主化管理程序不僅使企業與供應商、管理層與員工的關系簡化了,而且有效地引導了供應商之間在價格、質量和售後服務上的競爭,也引導了企業員工在業績和貢獻上的競賽。

  第三,要以領導乾部放棄沒有監管的權力為前提。搞信息化首先限制是領導者的權力,捆住的是領導者的手腳。執行制度不走樣,是規范員工行為的最佳手段,任何人無權改變計算機的程序,領導乾部帶頭聽計算機的話,保證了信息化順利實施。

  第四,要以提高效益和企業競爭力為目的。信息化為企業創造了巨大效益,再用產生的效益不斷地提昇信息化規模、檔次和水平,公司走上了信息化促進企業發展,企業發展加速信息化的良性互動軌道。

  黑龍江省信息產業廳信息化推進處調研員袁野認為,雞西礦業集團物資供應公司主要有3點成功的經驗:一是項目達到了IT技術和企業管理思想的最佳結合,使原來通過制度對人進行約束,變為了計算機軟件程序對人的工作行為進行控制,從而保證了各項制度在經營運作中不走樣;二是項目達到了IT技術和企業管理控制環節的最佳結合,徹底堵塞了企業管理的漏洞,實現了對所有環節的有效控制,防止了企業效益的流失;三是項目達到了IT技術和企業人性化管理思想的最佳結合,規范了乾部在經營過程中的行為。物資公司IT技術在物流管理中成功實施的經驗,對於煤炭企業具有較強的借鑒和推廣使用價值。

  國務院信息化工作辦公室的專家在實地考察後評價說,采購、倉儲、供應和管理是資源型傳統企業物流的關鍵環節,通過加強制度約束和信息技術的緊密結合,能夠促進資源型企業物流管理的變革和產生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

[1]  [2]  [3]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張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