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4月23日電 黑龍江省第十次黨代會是在我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振興老工業基地進入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引起全省廣大黨員和群眾的廣泛關注。
記者走工廠、下農村、進學校,采訪了一些普通黨員,他們雖然不是黨代表,但在各自平凡的崗位上默默的貢獻著自己的力量。他們認為過去五年是我省經濟社會發展成就最大、最好的時期。他們對這次黨代會寄予厚望,期待黨代會上確定的今後五年我省的發展藍圖,堅持科學發展,構建和諧社會,能夠以解決民生問題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為根本,加快工業化、市場化、城鎮化進程,實現黑龍江老工業基地的全面振興。讓全省人民在省委的領導下,朝著既定的目標,貢獻自己的力量,品嘗到更多的發展成果。他們的熱切期盼也代表了全省廣大人民群眾的心聲。
發揮餘熱
『2008奧運會提倡綠色、環保。北京正在籌建的兩個電廠采用了我的課題組研制的新型燃燒技術,它的最大特點就是綠色、環保、節約。』今年已經74歲的老黨員哈工大教授秦裕琨欣喜地說。
1953年,秦裕琨大學畢業後來到了哈工大。從此,他五十年如一日,為了發展我國的能源事業不斷的追求和探索。
圖為秦裕琨在激光動態粒子分析儀前給學生傳授新知識。
黨員班組
哈爾濱鍋爐廠有限責任公司聯箱分廠三通組是一個黨員班組。
這個班組的榮譽可不少,『全國青年文明號班組』、『全國質量信得過班組』、『焊接三通質量信得過省級優秀QC成果獎』。組長、全國技術能手朱凱,哈爾濱市勞模王曉剛,哈爾濱市『三八』紅旗手蘆萍,公司勞模標兵趙鴻濤,生產骨乾彭軍,10名成員個個榮譽滿身。
前不久,他們接到了一個任務,焊接玉環百萬千瓦超臨界3號爐、4號爐的集箱,幾種特殊材質工藝要求母材必須加熱到200℃~300℃纔能施焊。面對這異常艱巨的生產任務,『黨員班組』沒有一人退縮。當聯箱加熱到300度左右時,人站在幾米遠的地方,就被烤得睜不開眼睛。大家就用石棉將身體包起來,貼在近300度的工件上進行焊接。因為溫度過高,一根焊條下來,手就被烤得通紅。小組人員輪番上陣,每焊一根焊條就換人,即使這樣,他們手上也都被烤出了泡。為了保證工期,他們連續作戰,一乾就是12小時。他們就是這樣以『血和汗』的代價,確保了各個部件的順利出產。
圖為工作中的黨員班組。
奮不顧身
大慶油田首季開門紅,生產原油達到1062萬噸。這個令人振奮的好消息傳到了大慶油田南山采油隊,正在抽油機旁進行注水井流程作業的共產黨員於兵和他的隊友們,臉上露出了欣喜的笑容,付出後的回報,是他們前進中最大的動力。
2月2日晚8時許,站上『二合一』水爐管線閘門發生事故,70℃高溫熱水竄出8米多高,於兵奮不顧身地衝在前,更換了閘門,由於搶修及時,避免了大面積凍井事故的發生。
3月27日,一場特大暴風雪,導致隊上的中轉站、油水井全部癱瘓。深夜,於兵踏著厚厚的積雪,頂著狂風,深一腳淺一腳地走了兩個小時纔趕到隊裡。為了快速恢復生產,他一頭紮進生產一線,渴了就喝口涼水,餓了就吃口饅頭,困了躺在長條椅上,在兩天三夜的連續奮戰中,於兵硬是咬牙挺了下來。
4月12日,天氣漸暖,可在一馬平川的鹽鹼地上,卻是冷風襲人,油井旁的於兵正帶領2名黨員青年奮力地搶修管線……
這些在常人看來值得書寫的成績,卻是於兵最平常、最普通的工作縮影。
圖為於兵在抽油機旁進行倒注水井流程作業。
真情付出
『阿姨媽媽!』這是與姥姥相依為命的小雨對民警袁春紅的稱呼,在5歲的小雨心中,袁春紅就是媽媽。而在袁春紅管轄的片區內,她不僅僅是外勤民警,還是房管員、協調員……
今年剛剛榮獲『省三八紅旗手』的袁春紅是綏芬河城鎮邊防派出所外勤民警。走近袁春紅,纔發現她為群眾做的事是那麼的平凡而瑣碎,沒有引人注目的色彩,沒有驚天動地的故事,但她卻是樂此不疲。
圖為袁春紅在『袁春紅警務室』愛心超市裡清點捐贈物資。
造林模范
30年,營造私有林6公頃,種植林木3萬餘株,這是谷德培獻給大山的禮物。
谷德培是伊春市翠巒林業局扶育河經營所的一名普通黨員。他是一個腳踏實地、埋頭苦乾的人。作為一名林業工人,木材生產的各道工序、各個環節,谷德培都乾過,采、打、集、裝、運樣樣都是行家裡手。髒活、累活、險活,谷德培總是搶在前,乾在先。
圖為春天來了,谷德培又進山植樹了。
礦山驕子
雞西礦業集團城子河煤礦安裝隊於新建,是一位煤礦井下設備安裝的專家。多年來他處處發揮黨員帶頭作用,他帶領安裝隊多次如期高效完成安裝任務。
今年3月,他接到安裝一個260米長、采高3.5米到4.5米的綜采工作面。這是該公司開采史上少有的高產高效工作面。面臨著工期緊任務重,他科學組織,超前理清工作思路,帶領全體機電員工日夜奮戰。目前,工作已接近尾聲。
圖為於新建在井下安裝設備。
帶頭致富
4月10日,在綏棱縣泥爾河鄉永發村二組村民劉永彬家的育苗大棚裡,呈現出一派忙碌的景象。『老劉,聽說你家今年又扣了個70米長的育苗大棚,這地還沒種夠哇?』『支農惠農政策一年比一年好,這地可有種頭兒了,咋能種夠!』
劉永彬原本是村裡很不起眼的一個人,近兩年靠惠農政策致了富,成了村裡的名人。致富後,他帶頭搞示范,主動傳授科技種田『秘技』,與村民研究農情信息,熱心包扶貧困戶。
圖為劉永彬(右)在指導村民機械育苗。
回報家鄉
今年25歲的侯兆奎是饒河縣四排赫哲族鄉村民。2001年,19歲的侯兆奎從牡丹江科技專修學院畢業後,一心想著用學到的知識回報家鄉的父老鄉親。
經過幾年風風雨雨的磨練,侯兆奎成了遠近聞名的致富能人。作為一名共產黨員,侯兆奎牢記自己的模范帶頭作用。去年秋天,鄰居盧殿生家秋收人手打不開點,侯兆奎聽說後二話不說,開著自家的拖拉機到他家一連忙了好幾天,可運輸費用他卻一分不要。
圖為侯兆奎(右)向村民傳授種田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