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一種普通除草劑商品名竟多達百種 農藥名為何熱衷『72變』?
2007-04-26 09:54:08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隋鑫 高天賦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農藥常改名換包裝,讓農民無所適從。本報資料片

  東北網4月26日電 林甸縣農民張大志遇到一件煩心事兒:近日他去鎮上買一種農藥,可連走了幾家生資商店,這種農藥的名字竟五花八門,讓他實在搞不清買哪個好。張大志說:現在市場的農藥咋整出這麼多名呢?實在讓人發蒙!

  記者了解到,近兩年隨著農民種田積極性不斷提高,農藥市場也繁榮起來,2006年我省農藥市場也達到了年銷售額18個億。省內外農藥廠商想盡各種辦法打入我省市場,爭搶銷售份額。然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農藥『一藥多名』的現象也日益顯現,由此產生了許多問題。

  農藥一品多名農民一頭霧水

  禾耐斯、聖農施、宏裕樂、宏裕1號、好米施、草立淨……日前記者在哈爾濱市郊農藥市場走訪時看到這些藥名的時候,第一反應是農藥市場太繁榮了,但進一步觀察發現,上述40多種農藥還有一個共同的名稱———乙草胺。也就是說,這40多種農藥其實是一個功效,都是旱田的苗前除草劑,最大的差別就是名稱和價格了。

  『40多種不算多,你這是找的不全,要是找全了,光乙草胺的商品名就得有上百種,其他農藥也差不多。每種藥都有上百種的商品名,給農業生產帶來很多不便,每年我們指導農民用藥時,都要在農藥商品名上花費很多精力,但大部分藥名還是不知道,我們這幾個人的精力實在有限,因為還有很多比掌握藥名更重要的工作要做!』談起農藥一藥多名現象,省植檢植保站防治科科長宮香餘很無奈。

  一種農藥上百個名,農民怎麼買農藥?『一是靠農藥銷售人員的介紹,再就是根據經驗唄,以前用過好使的繼續買,不好使就換一種,至於啥成分,我們農民也弄不明白,再說品種那麼多誰記得住啊?』克山縣雙河鄉農民孫慶國感嘆。

  據業內人士介紹,農藥通用名是指農藥產品中起作用的有效成分的名稱,而商品名實際上就是品牌名,農藥商品名由生產廠商自己確定,一種農藥通用名只有一個,但不同的生產廠家,可有多個商品名。在農藥發展史上,幾十年能出一個新品種就不錯了,以除草劑為例,常用的都是應用了幾十年的品種,我國除草劑最近的一個新品種是1985年到1986年間從國外引進的磺?尿素類除草劑,之後再沒有新的品種。而所謂的除草劑新品種都是原有藥品的重新配伍組合或者改變劑型,沒有根本性的變化。

  八一農墾大學教授、農學博士左豫虎則表示,農民用農藥最好記住通用名,因為通用名的名稱是不變的,農民通過網絡、書籍都能查到農藥通用名及功效,記住通用名農民買藥的時候可以少受騙;如果人畜不慎食用到醫院也好處理,對下茬莊稼藥害也容易預防。

  左豫虎教授提醒廣大農民,按照國家規定,所有的農藥標簽上都應該有通用名,買農藥的時候一定要看,如果在標簽上找不到通用名,就是違規的,可能存在問題,一定不要因為價格便宜購買。另外,農民用藥後,要切記留下用過的農藥標簽,以備發生意外事件後有依據。

  農藥愛『換裝』農戶常『受傷』

  提起農藥一藥多名的現象,哈爾濱市呼蘭區植保站站長王春有一肚子話要說。『比如說醬油,都是先確定是醬油之後纔分品牌,如某某牌醬油,但無論提到什麼品牌,首先都知道那是醬油。我很困惑,為啥農藥不像醬油那樣,先定性,再起名,比如乙草胺,可以叫田賜牌乙草胺、金久久牌乙草胺或者高倍得牌乙草胺,而不是那麼令人困惑的田賜、金久久或者高倍得!』

  王站長說,一藥多名帶來的不便太多了,最不方便的就是記不住藥名,有許多連我們專業人士都記不清,更別說農民了。新藥名不知是乾什麼的,不知道什麼成分,因為不知道藥效,用錯農藥的、影響下茬莊稼的、中毒後醫生不知道如何解毒錯過治療時機的情況年年都有。

  王春給記者講了他遇到過的兩件事。2005年望奎縣的一個農民,因為弄錯了藥名,把應該用在旱田的農藥用在水田裡了,結果造成絕產,損失了將近5萬元,找王春諮詢想去打官司,但因為是自己弄錯的,最後只能是自認倒霉。

  去年6月,呼蘭區雙井鄉農民老李來找王春諮詢,老李家的10畝玉米葉子不明原因的長白斑,也不記得自己上茬用的是什麼藥了,農藥瓶也扔了。在王春得知老李上茬莊稼種的是大豆後,經過土質分析,確認該地塊用了一種含有豆磺隆和廣滅靈成分的農藥,而這種農藥抑制光合作用,玉米地裡如果含有上述兩種成分,玉米的葉子就會逐漸白化枯萎,根本結不出玉米棒子。按照王春的建議,老李毀了玉米田,改種早熟大豆,但這些大豆也只賺回了兩茬莊稼的成本,老李白忙活了一年。

  利益『導演』了改名把戲

  按照國家相關法規規定,不同的廠家生產同一成分農藥,從促進市場繁榮的角度,農藥廠商可以注冊自己的商品名。生產廠家多,一種農藥有多個名稱似乎可以理解。但記者在哈爾濱市香坊區化工路和松北區大耿家的幾家農藥批發市場看到,目前市場上同一品種的農藥不只是多廠多名,更多的是一廠多名,許多生產商甚至一種農藥就有十幾個甚至幾十個名稱。農藥廠商為什麼不專心做一個品牌,而是耗費精力采取多名戰略?一位業內人士向記者透露了其中的內幕。

  以旱田除草劑來說,近20年來,國內並沒有推出真正的新品種,常用的就那麼幾種,而所謂的新品種也就是把幾種原有農藥按照不同的量配比到一起。品種少,廠家多,靠什麼打開市場,只有改變名稱,讓不懂農藥的人以為換了新品種。因為農民的農藥知識有限,這個招對付農民很管用,改變農藥名稱成了打開市場的一個渠道;同一種產品,一般的品牌都有個接受、認可和淘汰的過程,因藥效沒變,一個品牌用了幾年後,其認可率、佔有率會有一定的下降,這時廠商就會采取換個新名稱的辦法。

  同樣,一種農藥賣了幾年後,價格就會降低,利潤相應減少,換新名也就成了獲取相對高額利潤的一個手段。最重要的一點,在成分、藥效差異不大的情況下,農藥市場競爭異常激烈,為了鼓勵銷售,賣農藥前,廠商是不給代理商定價的,代理商只能跟著感覺賣,與上一年差不多就可以,年終的時候廠商會根據一年銷售總量再給代理商定價,賣得越多,定價就越低。為了拿到低價,曾出現過幾個代理商把貨加起來一起去拿定價,廠商為了防止代理商互相串貨,就起多個名字,一個區域一個名字。總之,頻繁更換名稱,廠商、代理商都從中獲益,至於農民怎麼樣,那就不是他們考慮的事了。

  國家對農藥商品名的注冊有嚴格的規定,注冊農藥是個很繁瑣的過程,可廠商為什麼能在短時間內更換農藥的商品名?該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現在有專門做這個的公司,只要交了錢,運作起來並不難,很多廠商都是一次注冊多個品牌,隨時備用。

責任編輯:孫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