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多元化畜牧業富民強縣 訪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縣委書記薛志偉
2007-04-26 15:22:13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於忠斌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4月26日電 我省奶牛業在『十五』期間高速發展後,而今出現了較大范圍、較大幅度的波動。畜牧業有著悠久歷史的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在這次畜牧業低谷來臨時是否受到衝擊?又是怎樣應對的?記者就此對話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縣委書記薛志偉。

  記者:當前,我省出現了奶牛價格大幅回落、養殖效益下滑的情況,一些奶農和牛場的養殖積極性受挫,作為畜牧業大縣,杜爾伯特情況怎樣,會不會受到大的影響?

  薛志偉:作為一個產業,盛衰有變本屬正常,當前奶牛價格回落、飼養成本上昇導致奶牛養殖效益下滑,應該說是奶牛業由數量擴張型向質量效益型轉型的表現。杜爾伯特早在幾年前就開始著手推動轉型,發展『質主量從』的質量規模效益型奶牛業,構建多元化畜牧業發展格局。因此,雖受到一定影響,但不會造成大的衝擊。

  記者:現在看來,因為幾年前未雨綢繆著手轉型,如今纔表現出較強的抗風險能力,當時的情況是怎樣的?

  薛志偉:杜爾伯特作為我省惟一的民族自治縣,畜牧業歷史悠久,2003年有奶牛11萬頭,平均單產3.4噸,當時縣裡的發展思路是『畜牧立縣』。2004年縣十五次黨代會上提出了『畜牧強縣、旅游大縣、生態名縣』的思路,把這一優勢產業發展成強勢產業。

  那幾年正是奶牛價格高的時候,我們著手抓提質增效,引導奶農將劣質奶牛賣出,每年淘汰六七千頭,在低谷來臨時就減少了老百姓的損失;引進澳牛,提高產奶量,這一反一正效益就出來了。當年11萬頭奶牛,按15%的正常繁衍速度,遠不是現在12萬頭這個數,就是因為我們更關注質量,控制了數量的增長。

  記者:有著游牧歷史的民族縣份,卻對草原實行了禁牧,是出於什麼考慮?

  薛志偉:我的觀點是『靠放牧發展不了畜牧業,有土地就能發展畜牧業』,草原禁牧就是從恢復生態、發展現代奶牛業考慮的。當時草原承載過度,加之乾旱、保護等方方面面的原因,草場退化、沙化、鹽鹼化,生態環境惡化,這樣下去,別說畜牧業了,就是我們人生存都艱難了。

  改變幾千年游牧的傳統,艱難可想而知。這幾年可以說舉全縣之力禁牧,實行標准化捨飼,推廣青貯等飼草飼料種植,改變傳統的粗放養殖習慣,推行科學飼養,以農促牧、以農保牧,發展現代奶牛業。這樣做的結果是生態好了,草原牧草由過去的畝產十幾公斤增長到現在的近百公斤;奶產量高了,奶牛單產三年提高了1噸多。所以說奶牛提質增效、科學飼養使養殖效益空間大了,現在抗風險能力就強了。

  記者:您所說的多元化畜牧業格局,具體是怎樣的格局,這種格局對杜爾伯特縣域經濟發展有什麼影響?

  薛志偉:具體說就是以奶牛為主,奶牛、大鵝、羊、狐貉多元發展的畜牧業格局,發展『大畜牧』。杜爾伯特4.5萬農戶,有2萬戶養牛,其餘的農戶也得致富,可養奶牛投入大,因此就得因地制宜發展畜牧業。

  杜爾伯特有大草原、大水面,我們就引導農民搞其他養殖業。當時提出了一個思路:有大資金、大場地的養奶牛,有小資金、小場地的養狐貉,沒資金的養大鵝。縣裡出臺了《關於促進鵝產業發展的若乾意見》,每年拿出上百萬元資金對種鵝和種蛋進行補貼,信用合作社的貸款主要向奶牛和大鵝傾斜。養200只大鵝相當於養一頭奶牛的效益,投資小、見效快、風險低、效益高,如今大鵝飼養量達到211萬只,養殖戶一萬多戶,很多以前的貧困戶現在養大鵝富了。

  這幾年狐貉市場特別的好,杜爾伯特大水面裡小魚小蝦多的是,適宜養狐貉,農民和城裡的下崗職工中有6000多戶飼養狐貉,飼養量達70萬只,不僅富了農民,還解決了就業。

  畜牧業的多元發展增加了農民的收入,更主要的是縮小了老百姓之間的貧富差距。

  記者:畜牧業的發展還得靠龍頭企業的牽動,延長產業鏈條。杜爾伯特的龍頭企業現狀如何?

  薛志偉:四年前,杜爾伯特德力戈爾工業園區只有一家半企業———伊利和正在建設的妙士。如今,這裡已有10家企業,伊利、妙士兩個乳業龍頭,去年伊利又投資1.5億元建設了四期工程,鮮奶日加工能力達到1120噸;合隆羽絨的大鵝加工,羽絨產品已實現出口;饞神的牛羊肉加工,牧源藥業的百餘種獸藥以及伊利飼料,已形成了完整的畜牧業產業鏈條,使畜牧業真正成為富民又強縣的產業。

  記者:當前形勢下,畜牧業將怎樣重點發展,『畜牧強縣』近期目標是什麼?

  薛志偉:杜爾伯特將繼續推進提質增效,推廣標准化生產,健全畜牧業服務體系,延長畜牧業產業鏈條,朝著精品牧業、環保牧業發展。到『十一五』末,成為全省奶牛養殖重點區,大鵝和狐貉養殖的核心區,成為黑龍江牧業強縣。

責任編輯:強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