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4月26日電 破敗不堪的大院、泥濘狹窄的街路、危房林立的棚戶區……這也許是從前的道外區給人們留下的最深刻印象。從2000年開始,哈爾濱市加大對道外區的老城區改造力度,僅2006年,道外區就拆除危棚房區6處,拆除總面積4410平方米,還建綠地道路15000平方米,改造庭院總面積28700平方米,改造廣場總面積55200平方米,綠化面積18900平方米。經過近10年的城區改造,道外區的城市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環境變好了、街路變寬了、居民的生活條件得到了極大改善,現在的道外區居民每天都在感受著城區的巨大變化。
街路變寬出行方便
提起道外區以前的街路,聽到最多的就是居民對它的埋怨,由於是老城區,道外區街路破損嚴重,土路佔很大比例,給沿街群眾帶來許多出行難題。且多數街路都存在地勢低窪,無下排水、無路燈,道路年久失修等問題,一到雨天,雨水倒灌、道路積滿淤泥更是常有的事,居民的出行環境十分惡劣,給城區百姓帶來很多不便。
為徹底改變居民的出行環境,道外區把土路改造、背街背巷改造、人行道鋪裝、道路維修、街道綠化列為城區改造的重中之重。三年來,全區共改造土路46條223307平方米,改造背街背巷27條140837平方米,鋪裝人行道26條143675平方米,道路維修394條196660平方米,使數萬城區百姓出行由此順暢舒心。
庭院變美生活幸福
對於普通市民來說,庭院環境的好壞會直接影響他們的生活質量。城區改造前的道外區居民庭院,根本沒有綠色可言,『髒亂差』成了當時這裡的代名詞。隨處可見的垃圾,殘破不全的公共設施,空中肆意私拉的電線,都嚴重影響了居民的正常生活,如果遇到大風天,庭院裡的居民更是連窗都不敢開。
如今,道外區加大了對居民庭院和休閑廣場的改造力度,昔日髒亂的庭院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改造後的大院不僅綠樹成蔭,花草叢生,闢建的涼亭和體育設施也使居民們宛若置身於大花園之中。
僅2006年,道外區就建設精品庭院8個、景觀庭院17個,改造面積42169平方米。在拆違還綠和庭院廣場建設工作中,著力解決群眾生活中遇到的難題,並為小水晶32號和西開原二道街居民安裝了暖氣和煤氣。而2007年,道外區還對該區100個舊有社區庭院進行成片改造,進一步改善居民的居住條件。
如今的道外區居民不僅居住條件改善了,而且生活質量也有了很大提高。以前居民們不僅居住擁擠,而且也幾乎沒有什麼健身休閑的場所。隨著生活條件的逐步改善,居民們也渴望在自己的樓前屋後能有個休閑健身的地方。為了解決居民的這種需求,道外區把目光投向了休閑廣場建設,並且結合老城區改造,加大休閑廣場建設力度。
僅2006年一年,全區新增大型休閑廣場7處,新增廣場面積達11029平方米,使周邊數萬居民群眾直接受益。
拆除危棚房居住條件改善
一直以來,棚戶、蝸居、火災,這些詞匯都伴隨著生活在棚戶區內的居民。『下雨淌進屋,著火連成營』成了這些房屋的真實寫照。年久失修的房屋,狹窄的防火通道,雜物的隨意堆放都嚴重影響了居民的正常生活,威脅著他們的生命財產安全。據了解,道外區共有危棚戶區33餘片,危棚房面積226多萬平方米,佔全市危棚戶區的一半以上。
近幾年,為了使居民早日告別蝸居的生活,道外區加大了對區域內棚戶區的改造力度,三年來,危棚房改造取得重大進展,共拆遷改造危棚房55餘萬平方米,涉及11835戶居民。在危房改造區域新建住宅121萬平方米,新建1萬平方米以上配套齊全、環境優美的大型住宅小區4個,使居民居住環境得到了根本改善。
保護老城區建築原貌恢復
哈爾濱百年歷史最早的發跡根源在老道外,這裡有哈爾濱市最古老的街道,有上百年古老的字號,曾經是哈爾濱市最為繁華熱鬧的地區,但是現在隨著歷史的變遷,曾經的輝煌已經落滿塵埃,一些古老建築甚至搖搖欲墜,然而近年來人們對老建築的保護並不完善,不少具有老哈爾濱特色的古建築早已消失殆盡,讓人痛心。
據介紹,道外老城區改造計劃將於年內實施,不僅百年老道外的眾多老建築將得到保護,而且昔日的旗幌、沿街奔跑的黃包車、經營百年的老字號、老街名等老城文化也將得到恢復。那些年久失修、破損嚴重的老居民樓及木樓梯、圍欄都將得到整體維修,無法維修不得不拆除的也將按原樣式復建。
隨著道外老城區改造的逐步深入,這個百年老區將會以嶄新的面貌成為適宜人居、適宜創業、適宜人的全面發展的新城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