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陶制作藝術在綏棱縣發展起來,縣裡開辦了一個免費的黑陶藝術培訓班,培養 黑陶制作藝人。 |
東北網4月27日電 一位老藝人、一門巧手藝、一首老民歌……鐫刻著祖先走來的痕跡。我省首批公布的57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涉及民間工藝、民族傳統的佔九成以上。
但近年來,由於科技的發展和現代文明的衝擊,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瀕臨滅絕,甚至面臨無人傳承的嚴重局面。像青牛葫蘆制作、楊小班鼓吹樂棚的『工尺譜』都是幾代『單傳』,滿族的東海莽式舞、齊齊哈爾木板書等傳人也寥寥無幾;能流暢使用鄂倫春族、滿族、赫哲族等民族語言的均是老年人,從事民間藝術和技藝的老人們,平均年齡也都在70歲以上。關注『傳承人』,就是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核心載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是保護我們的前世與今生。
近日,記者奔走城鄉,對散落在民間的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現狀進行了追蹤調查,並針對如何有效發掘和保護這些龍江發展史上的文化奇葩走訪了相關部門和專家學者。從本期起,將推出系列報道《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關愛傳承人》。
重學木板書,鄭佔勇感到沈甸甸
開了28年的貨車,鄭佔勇沒想到到了知天命的年齡生活發生了變化。這變化,和他父親有關。
鄭佔勇的父親鄭煥江自幼傳承了木板書藝術,於上世紀六十年代舉家搬遷至齊齊哈爾市富拉爾基區,在那裡開辦說書館,從此齊齊哈爾木板書名聲大振。
鄭煥江家裡有六個子女,鄭佔勇對記者說,只有他在小學五年級的時候和父親學過打鼓唱腔這些說唱藝術,但只學了一年時間,由於學習、工作等原因就撂下了。走入社會後,基本上把木板書這門藝術扔了,沒有再去深入地研究過。『父親去世後,也只是在想他的時候或是過年過節的時候聽聽他的錄音帶。』
目前,木板書藝術經齊齊哈爾市富拉爾基區文化部門的挖掘保護已被正式批准為全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並經專家評審推薦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鄭佔勇開始投身到木板書藝術的學習演練中,『原本沒想到這門藝術這麼重要,但現在唱個小段還可以,要想恢復到父親的水平是不可能的。我父親還有兩個徒弟,但20多年沒有聯系了,已經找不到了。我和在技校上學的兒子進行了一次長談,鼓勵他學習爺爺的這門藝術。兒子說盡力吧』,鄭佔勇說。
老藝人相繼離去,年輕人不感興趣
據了解,我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裡的楊小班鼓吹樂棚始建於1904年,這個游走於肇州城鄉一帶的民間樂隊,以嗩吶、管笛、打擊樂為主,專司百姓婚喪嫁娶,最獨特的地方是能使用我國現存為數不多的『工尺譜』。惟一能讀懂它的楊成偉,現在也有60歲了,而他以後的第四代、第五代樂棚人都不識此譜。
青牛葫蘆制作技藝具有260多年的歷史,是在自然生長的葫蘆上雕刻繪畫。第四代傳人、今年57歲的鄭國華,筆名叫『青牛』,因此他把自己的葫蘆作品命名為『青牛葫蘆』。近40年來,鄭國華制作的葫蘆作品足有上萬個,很多精品做完即被買走。
而鄭國華的3個女兒從未系統地學習過父輩的這門手藝。在自己的技藝入選首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後,鄭國華一再表示,過一段時間要物色合適人選,把技藝傳承下去。
雙城皮影戲、五常東北大鼓都面臨著消亡的危機。而蘭西掛錢目前已經很難找到傳承人。據當地文化館負責人介紹,目前只是在榆林鎮有一些民間藝人在做,由於資料收集有些困難,情況不是很清楚。
據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副主任孫亞強介紹,一些『非遺』之所以後繼乏人,一方面是在家族『單傳』過程中,要想學會,還必須要先學會少數民族語言,這就給傳承增加了很大的難度;另一方面,隨著民間老藝人的相繼離去,掌握『絕活』的人越來越少。加之現代工藝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新一代的年輕人對傳統技藝失去了興趣。
做的比較好的是極個別的地方,如綏棱的黑陶藝術。據綏棱文化館的王館長介紹,目前縣裡開辦了一個免費的黑陶藝術培訓班,對來參加的農民工還給予一些補助。現在該縣從事黑陶藝術的有3家,爭取5年內發展到20家,正在按市場化運作,作為一項文化產業來做,生產出的產品已供不應求。
『非遺』傳承人,期待更多關照
據悉,在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公布的同時,相關部門即開始了保護工作。目前省財政已拿出專項經費100萬元,擬對保護項目和傳承人給予資金上的扶持;對一些保護項目設立『保護區』,尤其對傳承人如何傳承這一問題,更是大動腦筋。
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副主任孫亞強舉例說,僅鄂倫春樺樹皮畫這一項,要做的事就很多:要出版專著;深度保護傳承樺樹皮手工技藝;舉辦傳承人培訓班,培養更多的新傳人;舉辦世界性的樺樹皮文化研討會……
比如雙城皮影戲,政府及相關演出團體都將加大保護力度,重點培養新傳人,搶救、挖掘和整理已有劇目,留存傳統皮影藝術的精華。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說到底是人的保護問題。』我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剛剛公布,作為黑龍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委員的陳恕,就迫不及待地開始准備她的學術論文。她對記者說,她要研究的主題,就是如何保護這些傳承人。
自始至終參與相關工作的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副主任孫亞強對此也深有感觸。不能強迫人家去做,而是必須在自願的基礎上給予政策及資金上的扶持。他介紹,下一步的工作就是培訓傳承人,給他們辦學習班,而且全部都是免費的;對於有些可發展的項目,還要產業化運作。這些都需要社會各界的支持。
亟待『靜態保護』+『活態傳承』
采訪中,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委員郭崇林向記者講述了他親身經歷過的一件事。那還是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他見到滿族薩滿神話的傳承人傅英紅。當時已經87歲高齡的老人,心裡裝著70多個反映薩滿生活的神話傳說。老人說:『你們要是不記下來,我可就都帶走了!』郭崇林等民族民俗專家跟了老人一年多的時間,一筆一筆地記錄下那些故事。遺憾的是,那些文字還在印刷成冊當中,老人就去世了,未能看一眼被記錄下的神話。『值得慶幸的是,我們下手還算早,據說,現在在北亞、北歐等薩滿曾經活躍的地帶,都很難找到這些東西了。』
針對這類『非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委員陳恕建議,立即著手實行『靜態保護』,即抓緊以圖片、錄音、錄像等方式記錄下來。她舉例說,像興安嶺森林號子,是人工采伐時使用的藝術形式,但當我們不再砍伐森林時,這些似乎只能『保存』下來,將作為文藝形式再現於文學影視等作品中。
而另一方面,對『非遺』中的歲時節令、禮俗祭祀等項目,郭崇林主張『活態傳承』。他認為一些民族游戲、歌舞、競技等,在某種程度上不具普遍意義,只能與其他民俗活動結合表現出來,那就需要社會各方不斷通過各種活動形式傳承。而能做到這些,與各級政府部門的重視和支持是分不開的。
不過,采訪中記者感到,在保護和拯救『非遺』工作中,我省有些地方政府的主導地位還遠沒有顯現出來,有的確實是存在實際困難,有的則是主觀上重視不夠。有些『非遺』文化,正在人們的漠視中漸漸消亡。
關鍵詞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如民俗活動、表演藝術、傳統知識和技能,以及與之相關的器具、實物、手工制品等;文化空間范圍包括:口頭傳統,以及作為文化載體的語言;傳統表演藝術,包括戲曲、音樂、舞蹈、曲藝、雜技等;民俗活動、禮儀、節慶;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間傳統知識和實踐;傳統手工藝技能;與上述表現形式相關的文化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