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4月27日電 題:金溝林場7年沒砍1棵樹
『不許再往前走了……』金溝林場森林防火五中隊管護員熊淑容大娘攔下了記者的車輛。車前車後看了半圈,熊大娘在『交接班記錄表』上仔細填上了車號,並把車內人員進行了登記。『我不管你是誰,來乾啥,在防火期沒有通行證,誰也不能進山。』熊大娘的較真兒,緣自20年前那場大火留下的教訓。
『金溝』擋住當年火頭
距漠河縣城約50公裡的金溝林場,顧名思義就是盛產黃金的地方,當年李金鏞奉慈禧太後諭旨,在金溝這個地方開采黃金而得名,原來金溝叫胭脂溝。進入金溝林場場部,左側東山腳下胭脂溝的荒涼和右側東山參天樟子松林形成了一路兩重天的不同景象。天然松林間,一條人工修造的水泥臺階伸展到密林深處。順階而上,一塊豁然開朗的百餘平方米平地上,建有面向金溝、背朝青山的飛檐斗拱的小祠堂,上書五個金字:李金鏞祠堂。祠堂內的陳設非常簡單,一幅李金鏞身穿清朝官服的畫像,一張供案和李金鏞及宋小濂等三人的生平敘述展板。
李金鏞,原籍江蘇無錫人,原是李鴻章淮軍帳下的軍需官,後來得了諭旨開采金礦,為了辦好這件差,輾轉上海、天津等地尋找礦師,並不顧開采條件的艱苦和氣候的惡劣建礦采金,後積勞成疾病故。當地人對李金鏞滿懷感激之情,原因竟然是20年前的那場大火燒到了金溝,金礦開掘的寬約200米、長達數公裡的廢棄礦區,讓古蓮北上的火頭到此因沒有可燒之物而止步。
逃過大火的樟子松高30米
到了金溝,在建有李金鏞祠堂的天然林內,記者在山上轉了不到一小時,發現的最粗一株樟子松高達30多米,胸徑粗達近60厘米。有經驗的林場工人告訴記者,這棵樹的年齡至少有150年。記者粗略地估算了一下,金溝北山南坡上,至少有上千棵樹齡達60年以上的樟子松和落葉松。
說到這片天然林逃過20年前的那場火災,林場職工張建友說,1987年5月13日晚,金溝告急,那時候先看到的是遮天蔽日的濃煙,很快,緊挨著金溝的南山已經化成了火海。這時村裡的300多人都跑到金溝北側的大橋下,萬幸的是過了12天,大火沒燒進金溝林場場部居民區。
『我的女兒就是在大火來臨前降生的,小名就叫火生,大名叫張媛媛,現在就讀於牡丹江醫學院。』說起子女,父母的眼睛總是亮晶晶的。『我姑娘現在眉骨還有一塊疤,當年在橋下躲大火,手中的手電筒掉了,砸到了孩子的臉上。』
如今的這片天然林已被建成自然保護區,是國家林業局2002年設立的。一塊木制牌子上用紅油漆寫著保護區的簡介,字跡有些斑駁。上面記錄著:核心區面積58875公頃,緩衝區面積63025公頃,實驗區面積76937公頃。整個保護區橫跨金溝林場、洛古河林場、河灣林場、大草甸子林場組成的大部分林區。
有了原始天然林,自然要加倍呵護。記者發現,通往山上的甬路是用木板搭成的,遇到攔路大樹時,要麼繞行,要麼在木板路上給大樹了留個大窟窿,保證樹木依然自由生長在林中。這條不足兩公裡的路,有十多棵大樹長在甬路上。
2000年至今沒砍樹
截至今年,金溝林場有10.3萬公頃施業區,在籍職工385人,從2000年的天保工程開始,這裡就開始了境外采伐。『我們這裡是禁伐區,對內承擔的主要是林區管護和防火監控,很多職工和家屬都已搬到了漠河縣城居住,或到其他地方生活。當年大火燒到這裡的面積不大,林區山上大面積的原生態森林,可以說七年沒有伐過一棵大樹。』張建成場長這樣介紹。
金溝林區的境外采伐地在俄羅斯,定期出境進行采伐作業的職工也因此受益良多。『過了采伐期,職工們還要回場進行護林防火工作,這裡畢竟有我們的家,也有我們的職責。』張場長說,金溝已經被劃為保護區,這裡的風景會越來越美。
山裡的動物多了
從金溝林場趕往漠河鄉的路上,一只黑松鼠蹦跳著穿道而過,記者所乘的汽車立即做了一個減速躲閃動作。司機是本地人,他笑著對大家說:『以前很多人都願意開著吉普車進山,還帶上獵槍、棒子等工具,因為很容易就會遇到野雞、野兔、?子什麼的,用車撞、用槍和棒子打。大火過後這些動物少了,人們也知道了這些動物的寶貴。』
在金溝林場,一些巡山護林的職工說,由於多年的休養生息,現在這一帶林子裡的動物越來越多,雪兔、?子、飛龍、狐狸等等,曾經失去蹤跡的動物現在也經常能看到。小河和溝子裡的魚也比前些年多了,這個季節能清楚地看到它們在薄冰下游來游去。往南去的一些過火林場,現在還能找到熊、狼、野豬、鹿等大動物。
此次踏訪中,記者看到最多的標語就是防火和生態。發展生態旅游的目標恰恰與旅游者喜歡親近原生態的需求不謀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