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五年展望之五和諧黑龍江上下共建全民共享
關鍵詞點擊
發展中解決就業
□林樂君本報記者王瑋
在未來的日子裡,百姓的就業路伸向何處?省十次黨代會上,代表們將關注的目光聚焦在民生問題上。
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廳廳長秦玉德
代表說,我省將把擴大就業擺在經濟社會發展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斷完善積極的就業政策,建立促進就業的長效機制,大力解決體制轉軌遺留的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問題,全面推進城鎮新增勞動力、就業困難群體、復轉軍人、農民工和被征地農民的就業和再就業工作。他充滿信心地表示,『十一五』期間,全省城鎮將新增就業300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5%%以內。
目前,我省仍有各類企業下崗失業人員90萬人。農村富餘勞動力向城鎮轉移的速度加快,平均每年都將保持在400萬人以上。就業結構性矛盾更加突出。
『把群眾利益放在首位,切實解決民生問題。堅持在發展中解決就業問題。』省十次黨代會報告的論述,令與會代表群情振奮。代表、依安縣委書記白祥和說,在發展中解決就業問題,大力發展民營經濟非常重要。從依安縣的實際工作看,民營企業已經成為吸納就業的主要力量。依安縣全力支持民營經濟的發展,讓民營企業既成為百姓就業的載體,也成為穩定社會、發展經濟的重要力量。
代表孟廣斌說,為了讓更多的人實現就業,技能培訓非常重要。尤其是對那些文化水平偏低、缺乏勞動技能又有就業願望的弱勢群體,培訓是使他們走出困境、實現就業的有效途徑。應該大力發展有資質、有信譽的培訓機構,讓更多的農民工走進培訓課堂,使他們通過培訓,走出家門,在城裡實現致富的夢想。應推行培訓、就業、維權三位一體的模式,引導和組織農業勞動力向非農業和城鎮有序轉移。
秦玉德說,實施促進就業的長期戰略和政策,實現就業與經濟發展同步增長,是實現就業目標的有效保證。當前,應結合實施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努力擴大就業容量。緊緊抓住我省建設六大基地和哈大齊工業走廊的契機,大力開闢新的就業崗位。優先發展就業容量大、投資少、見效快的勞動密集型行業、中小企業、非公有制經濟,在推動經濟發展中廣開就業門路。進一步貫徹落實鼓勵中小企業和多種所有制經濟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鼓勵和引導企業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
秦玉德說,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促進就業和再就業至關重要。應積極研究建立促進就業再就業的長效機制。進一步延續、擴展、調整和充實優惠政策,鼓勵自謀職業和自主創業,鼓勵企業吸納下崗失業人員就業,加大對困難地區、行業、群體的援助力度,進一步簡化程序,優化服務,充分發揮政策促進就業效應。加大公益性崗位開發力度,落實各項扶持政策,提高就業穩定性。
建立城鄉統一、平等競爭的勞動力市場,消除就業歧視是讓更多人實現就業的有力步驟。秦玉德說,應加強勞動力市場建設,規范勞動者求職、用人單位招聘和職業中介行為。健全失業登記制度,加強對登記失業的高校畢業生的服務和管理,完善用人單位招聘人員錄用備案制度和就業登記制度。加強對各類職業中介行為的監管,維護勞動力市場秩序。建立制度化、專業化、社會化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
關鍵詞點擊
解決看病難看病貴
□本報記者米娜
『加大政府投入,重點支持公共衛生、農村衛生、城市社區衛生事業發展。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堅持公共醫療衛生的公益性質,努力解決「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完善農村衛生服務網絡,加強以鄉鎮衛生院為重點的農村衛生基礎設施和人纔隊伍建設,改善農村醫療衛生條件,提高農村醫療衛生服務質量。全面普及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發展社區醫療衛生服務。』錢運錄報告中,清晰的發展思路,讓與會代表對黑龍江省未來五年醫療事業發展充滿了信心。
怎樣完善農村衛生服務網絡,如何改善農村醫療衛生條件成了代表們熱議的焦點。
『只有把農村的醫療條件、診療水平提高了,使百姓足不出鎮就能治病,纔能有效緩解看病難問題』省醫院院長助理金政錫代表認為,根據國家對各地區完成鄉鎮衛生院規范化建設任務來看,我省至少保證每個行政村都建有規范化衛生所。
全省農村衛生機構中全面推行村級衛生規范化、鄉村管理一體化、縣鄉醫療集團化、基層服務網絡化(簡稱『三網四化』)的管理模式。到2010年,建成『體系比較健全,條件比較完善,質量比較可靠,價格比較低廉,反應比較迅速,應用比較方便』的農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
對於這一話題,代表們一致認為,加強農村衛生人纔培養和衛生隊伍建設,是從根本上解決百姓看病問題,免去農民一有病就跋山涉水往大醫院跑。農村衛生人員培訓『219595』工程,組織城市醫療機構開展『衛生下鄉』、『一幫一』對口支援農村和巡回醫療活動等等都是提高鄉鎮衛生院診療水平的措施。
代表們一致認為,普遍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勢在必行,讓更多的農村常住人口參合,提高農村居民基本醫療服務需求能力;提高醫療救治能力和服務質量,實現小病不出村、常見病不出鄉、大病不出縣、疑難重癥快速轉診的農村基本醫療目標。
對報告中提出的發展社區醫療衛生服務,哈市眼科醫院黨支部書記、院長錢麗敏代表高興地說:『政府大力提倡這一目標是推進解決百姓看病難、看病貴的重要舉措。必須為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提供必要的房屋和設備,對業務培訓給予適當經費補助,並根據社區人口、服務項目和數量、質量及相關成本核定經費,並隨著經濟發展逐步增加。』
關鍵詞點擊
關注困難群體
□本報記者彭溢
建設和諧龍江,關注民生、重視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已成為全社會的關注的焦點。省民政廳廳長符鳳春代表說,報告對困難群體高度關注,省民政廳將根據報告要求,從推進城鄉社會救助和社會保障體系、社會福利和公共服務體系、擁軍優撫安置體系、城鄉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體系、社會行政事務管理體系等五個體系的建設上實現突破,為社會弱勢群體橕起堅固的『保護傘』。困有所依———推進城鄉一體社會救助
未來五年,我省民政部門將致力於建立以城鄉低保和農村五保供養為基礎,以醫療、教育、住房、取暖、法律援助等專項救助為輔助,以臨時救助、社會互助和政策優惠為補充的城鄉一體的社會救助體系。
『要做好這項工作,應從三個方面入手。』符鳳春說,在城市低保方面,要實現應保盡保、按標施保,在全省縣以上建立起內容完備、管理規范、救助效果明顯的城鄉社會救助體系框架;根據城鄉居民生活水平適時提高保障水平,解決部分困難地區保障水平偏低問題。在農村低保方面要健全農村社會救助政策法規體系,建立農村低保民主評議、低保工作錯辦責任追究、低保資金公示等一系列監督管理制度。在農村五保供養方面要提高標准,不低於當地農村居民平均生活水平,滿足五保對象基本生活需要;同時,要將符合條件的人員全部納入五保供養范圍;建設中心敬老院,整合、改建鄉鎮敬老院,適量建設分散供養對象的集中居住點,為全省五保對象創造良好的居住和生活環境。
對於社會保障較薄弱的農村,綏化市市長於莎燕代表認為,應抓住新農村建設契機,進一步強化各項支農惠農政策,深入開展城市『一幫一』扶貧解困工程,切實改善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使改革發展的成果更多地惠及廣大農民。孤有所養———大力發展社會福利事業
過去五年,我省的社會福利事業有了長足的發展。全省現有老年人福利機構1417所,兒童福利機構9所,精神病人福利院6所,救助管理站65所。但從規模和效益上看,我省較南方先進地區還有一定的差距。
對此,符鳳春認為,應通過福利彩票公益金、當地財政投資、社會捐贈等多種資金投入方式,推進養老服務社會化、產業化,完善多層次的老年福利服務網絡,建立起以社區福利服務為依托,以國有福利機構為示范,其他多種所有制形式福利機構為骨乾的社會福利服務體系。
對於無依無靠的孤兒,要大力實施『兒童福利設施藍天計劃』。到2012年,基本實現每個地級市都擁有一所兒童福利機構和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護中心,初步建立起覆蓋城鄉孤兒的包括養育、醫療、教育、住房等全方位的保障制度。建立孤兒職業技能培訓學校,對我省適齡孤兒進行職業技能培訓,解決孤兒的就業問題。
對於流浪乞討人員的救助,將在各大中城市所轄區增設救助分站近30所。在現有5處流浪兒童救助保護中心的基礎上,再建設10處。同時,加強街頭流動救助、車輛巡回救助,逐步實現人性化管理、網絡化服務,更好地保障流浪乞討人員的合法權益。同時,還要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興辦社會福利機構,推進社會福利社會化,確保全省社會福利事業持續快速協調發展。難有所助———提高慈善工作水平
作為有組織的民間群眾性互助活動,我省慈善事業尚處於起步階段,機構不健全,組織不到位,氛圍不濃厚,捐贈水平低等問題比較突出。據統計,去年我省各級慈善機構共募集善款2623萬元,僅為全國募集善款總額的0.74%%,全省人均捐款僅為0.69元。
為盡快改變這一現狀,提高我省慈善工作水平,符鳳春認為,應建立與構建和諧黑龍江相適應的社會動員機制。健全組織機構,制定政策法規,成立專業隊伍,加大宣傳力度,開展救助項目,建立起以政府倡導推動、企業和社會廣泛參與、民間組織積極運作的覆蓋面大、成效好的慈善事業社會化工作格局。今年年內所有地市和50%的縣(市)成立慈善機構。建立慈善事業發展社會動員機制,開展專題宣傳和系列宣傳活動,籌建黑龍江省慈善網,加大慈善工作宣傳力度。發動愛心人士和企業積極捐資出力,合力推進慈善事業發展。
繼續抓好與國際慈善組織合作在省內實施『微笑列車』、『多吉美』、瑞典希望之星援助項目和我省苯丙酮尿癥患兒救助項目。動員社會力量募集資金開展希望圓夢工程,今年擬投入250萬元資助500名高考中榜但因家庭困難上不起學的特困學生;擬投入500萬元資助因家庭生活困難上不起學的部分中小學生。
關鍵詞點擊
安居工程
□本報記者蔣國華
錢運錄報告中有關城鎮化、住宅與房地產、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村鎮建設、建築節能以及城市供暖等多項工作都涉及建設系統。省建設廳廳長史殿臣代表說:『建立和完善住房供應和保障體系,是社會保障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深化住房制度改革的重要內容。』
史殿臣說,為加快城鄉住房建設和改造步伐,省建設廳把推進住房保障體系建設列為今年八項重點工程之首。提出確保今年全省淨增廉租戶8000戶,累計達到17110戶。建設部門將通過落實住房規劃、落實資金渠道、加快推進住房分配貨幣化等措施確保廉租房建設。
史殿臣說,要把棚戶區改造和建設經濟適用住房的政策結合起來,把政策給足,給到位。今年全省要適當擴大經濟適用住房建設規模,推廣哈爾濱由『暗補』變『明補』的做法;采取租售並舉的模式,緩解有效購買力不足的問題;建立進入退出機制,對一些經濟條件明顯好轉和原本就是富裕階層購買經濟適用住房的要建立退出機制。
在農房改造建設方面,將采取加快小城鎮和中心村的規劃,出臺相應扶持政策,探索各級政府補貼一點、農民出一點的方式加快農房改造。史殿臣說,特別是西部各市縣今年在推進農村土草房改造要做到『四有』:有行動方案,有引導資金,有扶持政策,有實質性進展。全省建設系統將深入開展『三下鄉、五服務』活動,為農民建房免費提供設計圖樣和技術指導,引導和建設布局合理、功能齊全、節能省地、經濟適用,讓農民普遍接受的新型農村住房,切實改善農民居住條件。
關鍵詞點擊
標准化學校
□本報記者王彥
報告中指出,『堅持教育優先發展,促進教育公平……公共教育資源重點向農村和貧困地區、邊遠地區、民族地區傾斜。實施中小學標准化建設工程。……』
標准化建設是怎麼回事兒?采取怎樣切實可行的措施纔能促進教育公平?代表們展開熱烈的討論。
『逐步縮小城鄉、區域教育發展差距,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是我省義務教育發展的重要方針,也是基礎教育面臨的一項重大任務。』省教育廳廳長張永洲代表認為,區域內特別是城鄉義務教育資源差距過大,是產生一系列難以化解的教育矛盾的根源之一。只有農村教育發展了,教育纔能實現根本性發展,公民素質纔能談得上全面提高。由於經濟和歷史的原因,我省農村教育比較薄弱,持續發展面臨著嚴峻挑戰。未來幾年我省將進一步統籌區域內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以標准化學校建設為契機和重點,加快農村和城鎮薄弱學校改造,努力辦好每一所學校,提供更多更好的資源,滿足人民群眾子女接受優質教育的需求。
近年來,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教育,尤其是農村和貧困地區、邊遠地區、民族地區的教育問題。張永洲說,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是和諧社會建設的客觀要求,必須以農村教育為重中之重,公共教育資源向農村傾斜,統籌城鄉教育協調發展;深化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提高公用經費保障水平,建立、鞏固和完善農村中小學校捨維修改造長效機制和教師工資保障機制;通過各級政府的努力,促進區域、城鄉各學校辦學條件、經費投入、教師配備實現大致均衡;加強宏觀管理和政策導向,淡化、弱化學校等級,推進標准化學校建設;同時,深化課程改革,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努力提高教育教學水平和辦學效益。
張永洲介紹,標准化學校建設是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進而促進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通過對學校建制、場地與校捨、設備與設施、經費與保障、校長與教師、課程與管理等方面提出的明確的量化要求和具體設置標准,對全省中小學校按照統一的標准進行建設,淡化、弱化學校等級,達到最終消除薄弱學校的目標。所謂的標准化,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教育設施配備的標准化,二是教師配備的標准化。設施配備如校捨、新老『三室』、圖書、衛生、體育運動器材等各項硬件設施配備要達到一定標准;教師配備更要達標。下一步包括哈爾濱在內的各地市在完善學校各項設施的同時,更要努力提高教師素質,保證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
張永洲談到,目前我省農村教師結構性短缺,音、體、美、外等科目教師緊缺,不少學校采用其他科目老師兼課或離退休老師代課的方式,課時和質量都難以得到保證。啟動實施好中小學校長和教師隊伍建設,實施教師素質提高工程,重點和難點還是在農村偏遠地區。我們應該著力抓好這些地區教師的培養培訓工作,全面提高教師實施素質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同時,在當前教育資源相對緊缺的情況下,加快實施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並做好建成後的開發、利用工作,是一個很好的途徑,可以充分推進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張永洲介紹,我省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2007年將全部結束建設並得到應用,覆蓋面達到100%%。
張永洲告訴記者,目前,我省正在積極制定標准化學校的建設標准和評估標准。我們還通過積極完善校長、骨乾教師定期流動和城鄉交流制度;繼續每年選派2500名左右城鎮教師支援農村教育,進一步解決廣大農村地區教育教學資源匱乏、師資短缺等問題。通過種種措施和努力,力爭經過5年至10年的建設,全部消除薄弱學校,使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條件和教育教學質量有大幅度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