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歷史,有時因歲月而模糊。拾起破碎的記憶,還原真實的歷史,不是為了炫耀哈爾濱話劇院曾經與北京人藝、上海人藝、遼寧人藝一起,並稱中國四大話劇院的輝煌,而是為了哈爾濱話劇的尋找一個起點,讓明天的話劇走的更遠。
![]() |
老藝術家李長麟展示他的書稿 |
記者孫曉銳
2007年是中國話劇百年,哈爾濱話劇院建院50周年,為了給這一華誕獻禮,哈爾濱話劇院老藝術家李長麟歷時3年,撰寫了一部名為《哈爾濱話劇九十年》的著作。據他研究考證,哈爾濱話劇史已有整整90年歷史,僅比中國話劇誕生晚10年。
據正在撰寫《話劇院院史》的哈爾濱話劇院老藝術家李長麟介紹,哈爾濱話劇已有90多年的歷史。哈爾濱話劇在1917年至1957年這段時間裡很鼎盛。1917年,哈爾濱的第一部話劇是東華學校與長春的一個話劇團共同排演的《實業魂》。1957年以前,哈爾濱最多時曾有73個小劇團,分別活躍在工廠、學校和居民區。1953年,著名的戲劇家劉相如來哈後,導演了前蘇聯名劇《曙光照耀著莫斯科》、《尤利烏斯•伏契克》,開創了哈爾濱擅長演『蘇聯話劇』的時代。1957年,黑龍江省話劇團和哈爾濱市話劇團合並,成立了哈爾濱話劇院。50年的風雨歷程中,哈爾濱話劇院經過五代話劇人嘔心瀝血,勵精圖治,形成了融外國劇、經典劇和具有現實主義特色劇於一身的話劇表演風格,50年共創作演出了話劇《赫哲人的婚禮》、《千萬不要忘記》、《蛾》、《夜幕下的哈爾濱》、《純真年代》、《雪落有聲》、《秋天的二人轉》、《趙一曼》等400多部原創話劇。
李長麟1960年考入哈爾濱話劇院,主演過《千萬不要忘記》、《霓虹燈下的哨兵》、《安第斯山風景》、《白卷先生》、《松濤曲》、《甘蔗田》等經典劇目,2003年被收入《中國戲劇家大辭典》。
![]() |
李長麟在電視劇《年輪》中的劇照 |
2003年李長麟在北京的女兒家,閱讀了一本很『權威』的話劇史冊《插圖中國話劇史》,書中紀錄了全國各地話劇院演出的歷史,但就是沒有哈爾濱話劇,作為哈爾濱話劇院的老演員,他感到十分遺憾和憤怒,因為早在上世紀60年代,哈爾濱話劇院曾經與北京人藝、上海人藝、遼寧人藝一起,並稱中國四大話劇院,也因為排演《千萬不能忘記》而名震全國,並以排演《以革命的名義》、《樂觀的悲劇》等蘇聯戲劇而聞名全國。
此後,李長麟推掉了一切應酬活動,天天泡在市圖書館和話劇院資料庫,檢索1957年至今上演過的劇目,劇中主演只要還在世都要找到。雖然大多數演員都已經年過花甲或移居外地,李長麟仍不惜通過各種渠道聯系到他們本人。
![]() |
李長麟撰寫的手稿 |
2004年7月的一天,當李長麟通過院裡老領導找到一位84歲的老演員時,他已經病魔纏身,無法正常交談,李長麟只好把想問的問題寫在紙上,老演員訴說當年演出趣聞時講話很費勁,很多話聽不清楚,李長麟一邊用筆記錄,一邊錄音,回到家再一句一句核對,直到每一個細節都准確無誤。今年初,當年一起演出過《基督山伯爵》的同事要移民到澳大利亞,李長麟聯系到他的時候此人已經到了北京,次日就出國,李長麟買了高價機票趕到北京及時拿到這位演員的演出手記。
在3年的時間裡,他相繼采訪了100多位話劇名人,積累了240多份演員手稿和三十幾盤錄音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