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建設者郝軍:34年木材情
2007-05-08 21:33:45 來源:東北網-生活報  作者:張同 於鴻斌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5月8日電 『大火前,一車木材能裝11根;現在,同樣一車,最多能裝100多根。10年前,木材小頭也要12厘米、長兩三米的纔稱得上可用之材;現在,小頭夠6厘米、長80厘米就算能用之材了。』在號稱亞洲第一大的塔河林業局盤古貯木場乾了34年的老林業郝軍,不無遺憾地對記者說。

  廢棄林場留下五米深鋸末

  離開阿木爾林業局,沿加漠公路繼續前行,大興安嶺陰坡厚厚的積雪伴著濕冷的空氣模糊了車窗的視線,踏訪團經過『中國北極第一門』,進入了塔河縣樟嶺林業局的施業區。『三年前樟嶺林場就不砍木頭了。』司機的話,在已經廢棄的林場場部得到了驗證,這是一處面積達數萬平方米的空地,其中,原來貯木場的位置已經看不到像其他貯木場一樣堆積如山的木材,令人過目不忘的是深達五米的鋸末子,面積達到數百平方米,真實地記錄著當年林場的輝煌。

  老林業郝軍說,山上的樹木,分為過熟林、成熟林、中齡林和幼齡林四大類,成熟林不采伐,就變成了過熟林,過熟林的顯著特征就是已經出現了爛芯,再不伐,就會風折或者慢慢死去。按照國家的相關政策和要求,這四種林木中,只有成熟林和過熟林可以采伐。以盤中經營林場為例,林地面積31160公頃,森林總蓄積量229萬立方米,成過熟林蓄積16萬立方米,按生產任務3.2萬立方米,不出5年,可伐林就將采伐一空。

  記者了解到,如今有的林場已經開始采伐近熟林,還有的林區過熟林和成熟林砍光後,為了完成任務量,已經開始向幼中林下手。

  34年前見過一米半粗樹

  盤古貯木場始建於1969年,佔地面積30.7公頃,場區直接使用面積28.5公頃,設計年吞吐量32萬立方米,最大庫容量24萬立方米。

  50歲的郝軍,從17歲起就當起了林業工人。1974年12月到盤古貯木場,乾的第一份活是『趕楞』,也就是貯木場『卸、造、選、歸、裝』五個工種中最累的活,那時候的樟子松,一般的選材都在60厘米粗,最粗的樟子松粗達150厘米。第二份活是『鋸手』,這是一份要求心到、手到和眼到的活,那時候,碰到的木頭很多都是標板溜直的松木,後來這樣的木頭已經很少見。

  災後三年一年產量趕五年

  談起貯木場最輝煌的日子,當屬當年大火之後搶運火燒木的三年時間。那時候,砍伐量不封頂,不管有多大量,只要被火燒過,不論大小粗細,一律砍掉,一年的木材生產量趕上了平時的5年,最多的一年貯木場生產量達到46萬立方米,吞吐能力只有32萬立方米的亞洲第一大貯木場根本放不下,有的木頭就堆放在公路邊,還有的堆在火車道旁,更多的是火燒木被就地放倒之後,隨意丟棄在林間。

  和菜多了一樣,木頭多了價格自然非常便宜,南方一些挑剔的木材老客甚至用極低的價格將一等材按等外材的價格買走了。

  可伐林少了一年只乾仨月活

  樹木成材周期一般需要60年,20年前集中砍伐火燒木的結果就是,如今可伐之林逐年減少。記者了解到,盤古貯木場當初設計了6條傳輸帶,按一條帶一年能夠選出6萬立方米木頭計算,一年的產量可達36萬立方米,如今的實際情況卻是4條帶一年只乾了10萬平方米,原因何在?可伐可用的樹木越來越少,使得采伐指標逐年減少。

  采伐木材是一個季節性要求非常強的工作,一般要在冬季進行,貯木場也在這個時候進入了貯木的繁忙季節。但在當年大火之後搶運火燒木的三年裡,貯木場9月份就開始生產,第二年的4月末纔停產,生產時間長達7個月。現在,每年的11月20日投產就算早的,3月中旬停產,這期間還包括春節長假,以及長假前10天的忙年不乾活和長假後10天的出工不出活,生產期不到4個月。

  當初搶運火燒木時,貯木場材垛高達17米,記者眼前的材垛只有七八米的樣子。當初提出了向藍天要場地的豪言壯語,如今貯木場的氣勢雖然巍峨,裝運木頭的繁忙卻早已隨著木材量的銳減不復當年。

責任編輯:張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