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建設者劉洪勝:揮之不去的記憶
2007-05-08 21:15:04 來源:東北網-生活報  作者:侯文琰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5月8日電 在尋找20年前的火災記憶時,漠河縣廣播電視局的同志向我們推薦了一位早已退休的老人,二十年前擔任漠河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的劉洪勝。在經歷火災之後,這位老人又參加了當時的復建工作。

  痛心:整個城市一夜化為灰燼

  五六大火過去二十年了,可現在回想起來依然歷歷在目。劉洪勝體會最深的是八個字:痛心、激動、凝力、警示。

  1987年5月6日,因工作需要劉洪勝和當時漠河縣工會主席到省裡出差。走到加格達奇時,地區總工會的同志告訴他們,漠河已經沒了。當時二人非常吃驚:不可能,剛剛從那裡出來時還是好好的啊。高主席當即撥通地區防火辦電話一問,確有其事!他們立即往回返。當時火車已經不通了,當他們走到根河時看到,很多災民已經到達那裡,災民們當時的樣子看起來很讓人揪心。

  5月11日,他們幾經輾轉終於回到了漠河。舉目一望,整個西林吉除了一個個煙囪高高聳立以外,其他什麼都沒有了。進到市區一看,到處都是無家可歸的人們。多年精心建設的家園,一夜之間化為灰燼。

  激動:多發的被褥被送了回來

  到家後,劉洪勝和單位的其他同志一起,被抽調到復建指揮部工作。當時的主要任務就是把上級工會調撥過來的棉被、棉褥和棉衣發放給職工。

  最讓人激動的是漠河的老百姓。由於暫時的物資跟不上,各個單位都會把東西集中在一起,在食堂統一做飯,每到這時,只要有點好的肯定先讓給老人和孩子。第一次發放的棉被棉褥一共四千多套,沒有一人重復領用。

  劉洪勝說:『當時築路養護處按照15個人的份額領走了棉被褥,回去清點時發現有兩名職工在外地沒有回來,他們把這兩套被褥又送了回來。他們當時說,我們這兩個同志暫時不在,看看你們這邊誰家急用,就先拿去用吧。這讓我們非常感動。』

  凝力:火後三個月家園重建

  五六大火沒有讓漠河的老百姓倒下,漠河人挺直了腰杆,在黨中央的領導下,在全國人民的關愛下重建自己的家園。

  劉洪勝說:『當時外來的復建隊伍和當地的人民群眾緊密地融合在一起。我記得我們第一批搬進新家的居民是在8月15日。五月的大火已經把一切全部燒光,8月份就重新搬進了新居,這簡直是個奇跡。

  警示:把防火意識深入骨髓

  這場大火帶來了很多警示,起初可能僅局限於大興安嶺北三局或者大興安嶺地區,但到了後來在全國,乃至世界,它的警示作用都是巨大的。保護好森林是多方面的,但防火是第一位的。1987年的那場大火給林區的每個人都敲響了警鍾,森林防火每時每刻都不能放松。當年的慘痛教訓,不僅僅要牢記,還要時刻提高警惕,把防火的意識深入到骨髓中。

責任編輯:張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