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消息(新聞聯播5月8日播出):這裡是黑龍江大興安嶺圖強林業局,20年前,一場大火將這裡變成了一片廢墟;20年後的今天,一排排特色養殖小區讓這裡又重新煥發了生機。
幾年前閆萍還在奮斗林場從事木材調運,如今卻成了一名狐貉養殖能手,見到效益的她今年將規模又擴大了一倍。
目前,在圖強,每5戶中就有1戶從事特色養殖。而此前,林場職工一直都是靠木頭吃飯,整個大興安嶺林區九成收入來自伐木。1998年國家啟動天然林保護工程,減少東北重點國有林區的商品木材生產。大興安嶺的木材產量當年削減10%以上,而此時整個林區的可采資源也已不多。
大興安嶺地區原發改委主任趙廣君說,當時整個森林蓄積量是5.12億立方米,可采資源還剩1.6億立方米,扣除保護區和高山陡角的,可采資源面臨危機。
據大興安嶺地委書記王忠林介紹,我們就感到,森林能不能夠做到既要生長著,我們又利用森林的一些特性來發展經濟。
大興安嶺開始引導大批放下斧鋸的林業工人轉變資源觀,將目光投向林草、旅游、藥材等多種資源,並從土地、基礎設施、啟動資金上給予扶持。這一變,建起了20萬頭全國最大的皮毛動物養殖基地;大森林僅去年就引來了24萬游客;106個綠色食品實現銷售收入近6億元。
替代產業上來了,森林也得到了休養生息,20年來,大興安嶺2.5萬砍樹人變成了護林員,累計完成人工更新造林98萬多公頃。
責任編輯:張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