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提示
近日,記者與一位從事多年道路維修的高級工程師一起對哈爾濱市的一些街路進行了實地踏查,發現布滿了數不清的大坑小坑,嚴重影響通行。專家指出,造成這種局面主要是施工質量差、超期服役、失修失養、超負荷運行及回填不實等因素所致。
質量太差 遍地坑包
香坊區健康路哈市第五醫院門旁有兩個沈陷的大坑,每個坑足有六七厘米深,直徑都在1米以上,並出現壅包;門前近百米長的路面比路旁的綠地高出半米多。專家斷定,這條路在修建時,為與其它路段找平,將路基墊高,但在抬高路面填方的過程中沒有填實,導致道路基礎強度不夠,路修好後逐年沈陷,再經車輛反復駛過,形成大坑。
在哈市第五醫院至三合園路段的路面,有數十處不同程度破損的大坑。專家指著凹凸不平的路面說,這條路的路面已明顯變形,證明該路的路基密實度不夠。從路面瀝青混凝土大面積脫落來看,能推測出道路面層的瀝青混凝土的質量和施工時間有問題。
在二環橋中山路至紅旗大街路段,有數十處瀝青混凝土脫落,出現大坑,有的地方甚至露出了橋板。專家仔細查看後表示,這裡的瀝青面層脫落主要是與施工質量和當時的施工環境有關。他說,這一路段在維修過程中可能是新覆蓋的瀝青與防水層之間沒有清理乾淨,導致出現隔層。還有一種可能就是施工時所使用的瀝青混凝土的質量不過關。
道裡區西十二道街是去年剛修好的路段,但記者再次來到這裡時,卻仿佛又見到了去年的情景——坑坑窪窪的路面一片連一片。
在道裡區建國街,專家通過測量橫斷面發現,該街路的整個基礎加路面的厚度僅為40厘米。這條路是城市一類街路,車流量大,加之路基薄,使路面年年破損。『按照這條路的功能,基礎應該達到73厘米厚,即從下往下應該是18厘米厚的灰土、20厘米厚的二灰土、20厘米厚的三灰碎石和15厘米厚的瀝青混凝土。』
失修失養 破損嚴重
專家還走訪了北二十道街、更新街、東內史胡同、太古街、通天街、東門街、學興路等10餘條二三類破損嚴重的街路。專家指出,這些街路建設年代久遠,由於超期服役並且失修失養,破損嚴重。
道外區太古街的路面已出現多處破損並且下陷。專家表示,這條路的建設年代至少在15年以上,道路的基礎已經變形,應該大修或翻修,小修小補只能緩解一時,不能解決根本問題。
據專家介紹,這些道路大部分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建設的,當時道路設計使用年限為8年至15年,按照道路維修的有關標准,已到了大修或重修的時候了,但由於哈爾濱市建設資金短缺等問題一直沒有及時維修,導致路面大面積破損。
專家在查看完南崗區學興路白家堡子路段後說,這個路段由於排水不通暢導致路面積水,使路面破損。在和興路哈爾濱師范大學門前,專家仔細觀察了龜裂的路面後說,這是典型的養護不到位所致,如果剛發現龜裂就噴上一層瀝青,就不會出現這種現象。
在華山路與珠江路交口處,幾處大面積破損的路面已連成一片。專家指出,出現連片破損的原因是維修不到位所致。按照道路養護規范,當路面出現小坑或壅包時,就應該及時維修,並把附近即將破損的路面一並修好,不能只修破損的地方,否則會使破損的地方越壞越大,不僅浪費維修資金,還減少道路使用壽命,得不償失。同時,這位專家還指出,像這樣的破損路面在上一年秋季就應該修好,不然路面含水量過多,第二年春季肯定會破損。
超載運行 壽命縮短
隨著城市交通的迅猛發展,原來設計走非機動車的道路現在卻走重型機動車,原來一些道路荷載只有幾噸至十幾噸,而現在的車輛載重量已達20噸至30噸,集裝箱車輛甚至達60噸以上,嚴重超過現有道路的承受能力,勢必造成道路使用年限縮短。在此次踏查中發現,荷載等級原本就低的三四類街路,路面破損尤為嚴重。
在香坊區和平橋下,兩側的輔路均出現多處破損,車輛行駛至此處時紛紛減速慢行,即使這樣通過仍很艱難。專家表示,和平橋輔路在設計之初是用來行駛非機動車的,路面的基礎只是灰土。但隨著這裡車流量增多,有關部門為了緩解主路的交通壓力,要求公交車到輔路上行駛,導致輔路破損嚴重。
香坊區哈平路家樂福超市一側的輔路今春出現嚴重破損。對此,專家表示,哈平路輔路的設計標准較主路低,隨著哈平路右轉進入和興路的車輛增多,許多重型車輛在右轉彎時都先進入輔路再右轉,導致輔路超負荷運行,出現大面積破損。
同時,這位專家還表示,哈爾濱市今年還將計劃挖掘道路500多條,在挖道建設時,肯定要把車輛分流到其它街路上,這將對不堪重負的街路造成致命傷害。如果不顧及周邊街路的荷載能力盲目分流,勢必造成低等級街路超負荷運行,縮短使用壽命。
回填不實 路面下陷
在踏查中專家指出,哈市道路本身的條件就不好,在近些年不斷開挖的地下工程中,由於在回填等後續工作中沒有按照規定進行施工,導致一些原本基礎狀況不錯的街路破損嚴重。
近日,記者在北環路上看到,這條全長7.2公裡的道路凹凸不平,破損的路面隨處可見,車輛只能左拐右拐,扭動著緩慢通行,像闖『地雷陣』一樣。十幾名工人正在維修破損的路面。一位路過的司機表示,走在這裡如同考駕照時的『過樁』考試。
在二環橋港務局下橋處記者看到,道路中間有兩個直徑均在1米以上的大坑,從橋上快速駛下的車輛到此不得不緊急剎車,即使這樣還是前後顛簸,車上的乘客像坐過山車一樣。
更新街與北環路交口處『溝壑縱橫』,直徑1米多、深0.1米左右的3個大坑連成一片,路面上的瀝青混凝土已經龜裂,車輛行經此處都左右搖擺。華能熱電公司門前的路面也是坑坑窪窪,每隔幾米遠就有一個大坑,有的坑深達0.1米,直徑達1米半。
北七道街與北環路交口處,有四五個馬葫蘆周圍的路面已經破損,露出沙土,公交車駛過,一陣黃塵隨之揚起,過往的行人紛紛掩面而過。記者在古鐵市場門前、哈爾濱鞋城門前等處也看到道路開裂並下陷的現象,車輛經過時發出『??』的響聲。在這些大坑中,最淺的有0.06米,最深的達0.1米。
專家沿北環路查看了港務局至北十四道街路段,指出北環路在鋪設集中供熱管線、實施沿江污水截流工程後,因回填的密實度不夠,導致開挖部分逐漸下沈,使路面不平整,嚴重影響車輛通行。
這位專家表示,北環路與松花江平行,而且距離較近,地理位置決定路面基礎水位較高,流沙較多,在回填的過程中不按工藝流程和標准進行,勢必會出現下沈現象,再加上車流量大,重載車較多,加劇了路面下沈。
專家認為,北環路當年在回填的過程中仍然采用了與原有路面一樣的三灰碎石基礎,根據北環路的特性,這種施工工藝已不能滿足通行要求。因此,回填部分的施工應該較原有路面的標准高一些,最好采用混凝土基礎,並且向兩側延伸半米,使混凝土基礎與有原有路面有效結合在一起,這樣就可有效避免道路破損。
道外區通港街路面坑窪不平,底盤低的車輛都不敢進入這個路段。專家指出,這條路2005年鋪設了沿江污水截流管線,在回填的過程中未填實,使路面基礎變形下沈,路面出現大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