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每年數百條街路翻漿 相近緯度城市冰城翻漿路最多最嚴重
2007-05-11 15:08:48 來源:東北網-生活報  作者:於鴻斌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5月11日電 俄羅斯哈巴羅夫斯克市的奧麗婭·蘇達科娃,10年前嫁到哈爾濱,家住南崗區宣西小區,工作在松北太陽島。『五一』長假過後一上班,奧麗婭每天都要從家早走30分鍾,原因就是路上堵得厲害。『哈爾濱的路很差,同一條路,每年春天都像酥餅一樣露餡,於是每年都在重復修。』

  據哈市城管道橋部門統計,去年3月初至3月22日,181條道路、14400平方米路面發生翻漿。2005年,市區300多條街路、共有2.3萬平方米路面發生翻漿。2003年,市區有420餘條路出現了翻漿、破損,總面積超過100萬平方米。近5年來,哈市每年均有數百條道路出現不同程度的翻漿。今年春季,哈市道路翻漿現象更為嚴重。據統計,自今年3月31日到4月5日,哈市道路翻漿已由80條增加到136條,翻漿面積由1.8萬平方米增加到5萬多平方米。

  而去年的3月8日,大連市出現了歷史上最嚴重的翻漿路病害,約有163條市內道路出現翻漿,面積約為2.5萬平方米。沈陽、長春每年的翻漿路也只有二三十條。由此不難看出,冰城市內翻漿路的面積已居相近緯度城市之首。

  哈爾濱的道趕不上小鎮的

  日前,記者因為回訪當年的大興安嶺『五·六大火』事件而走遍了漠河、塔河、加格達奇這樣的區縣級城鎮。這些小城市的緯度比哈爾濱高,4月末的同期溫度還要比哈爾濱低10攝氏度左右,冬季的最低氣溫更是達到了零下50攝氏度左右,但你不論是走在災後重建已近20年的漠河縣城,還是圖強林業局、阿木爾林業局,街路的整潔給人的印象非常深刻。在阿木爾林業局局址,當地供職於消防部門的康力曾對記者說,這些街路都是上世紀90年代修的,質量很過硬。『當時修道時,幾乎是挖地三尺,填埋的砂石、灰料足有1米深,而且使用了大量強度很高的水泥。』

  塔河縣城的街路要比漠河的差一些,但記者在該縣中央大街等街路一路走來,翻漿這樣的寒地街路病害依然十分少見。當地公關部門的老雷自豪地跟記者說:『哈爾濱,我也經常去,塔河別的和哈爾濱比不了,但春天這個季節,街裡的路況指定比哈爾濱強。』

  和這些小城裡的街路相比,從加格達奇一直延伸到漠河北極村的近600公裡的加漠公路,是一條典型的寒地柏油公路。記者一路走來,盡管個別地段也出現了裂縫,但由於養路工及時用瀝青修補,路面總體上還是十分平整的。

  俄羅斯的路也比冰城好

  曾生活在俄羅斯遠東城市的人,對哈爾濱的春季路況同樣不敢恭維。家住南崗區宣西小區的奧麗婭說,她的家鄉哈巴羅夫斯克市城市很大,街路也很多。一到春天,築路工也會對到了大修年限的街路重鋪瀝青,但這些路並沒有像哈爾濱這樣,出現了很多大坑和大包纔修理,而且也從沒看到過一條路今年修一次明年再修一次的重復做法。

  曾經在俄羅斯工作了10年的哈爾濱市民劉先生也深有感觸地表示,當年在俄羅斯搞邊貿,因此經常開車從共青城跑到哈巴羅夫斯克和海參崴,公路不是很寬,但路況特別好。不論春夏,從未因為道路翻漿而耽擱行程。在一些砂石路上,春天尤其是雨後,低窪路段成了爛泥塘的現象也存在。不過,不論像哈巴羅夫斯克這樣的遠東第一城,還是夏列這樣的小鎮,街路談不上像中山路那麼寬敞,但出現翻漿的現象絕對是個案,不會像哈爾濱這樣,春天看不到翻漿路反倒不正常,夏季不大張旗鼓地處處封道修路也不太正常。

  多年來翻漿路有增無減

  目前,哈爾濱市區有道路2043條,近5年來,每年均有數百條道路出現不同程度的翻漿。面對翻漿,市政道橋部門像農民種地一樣,春天一到,馬上進入修補期。年復一年,路還是那些路,翻漿卻有增無減。『春季翻漿了,夏季忙開修,秋季搶工期,冬季路太滑……』哈市司機吉光榮對哈爾濱的路況這樣總結著。

  道路翻漿,本來多發在砂石路時代,柏油路何以出現這麼大面積的翻漿,吉先生等許多司機給出了哈爾濱的道路『臉皮薄』的答案。臉皮薄,說白了就是偷工減料,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對此,主管部門無奈地表示,缺錢。據了解,近10年哈市累計投入2.8億元對翻漿、破損的道路進行簡單的維修和養護,平均一年投入2800萬元,市政府投入800萬元,各區自籌2000萬元。而相關負責人給記者算了這樣一筆賬:哈市現有街路面積達2000多萬平方米,按照建設部的有關標准,一類街路每平方米道路維修養護費為5.82元,二三類街路稍低於這一標准,由此不難算出,哈市每年需投入養護資金約1個億。

  道路標准低是翻漿的主因

  哈爾濱道路總是翻漿,除了維修資金投入不足、道路超期服役失修、小馬路扛大貨車以外,冰城的主管部門總在老生常談地重復著『天災說』。日前,城管道橋部門負責人就曾向媒體表示,哈爾濱冬夏兩季的溫差達到60多攝氏度,春季道路翻漿的基本原因是春季路面表層開始反復融化,含水量增大,而深層還在冰凍,水分無法下滲,使得路面基礎強度降低。經車輛反復碾軋,路面出現碎裂、脫皮、翻漿,待到春融結束後,道路翻漿現象會自然消失。

  哈市建委負責城建的相關專家總結出了翻漿路的病根:道路結構標准低是道路翻漿的主要原因。道路不止一次出現翻漿,與道路建設標准和服役年限有直接關系。這些道路建設標准比較低,瀝青混凝土面層下部為白灰土基礎,易受水害。加之70~80%的道路建於1996年以前,按建設部有關規定,城市道路投入使用8年後應進行大修,而這些道路中許多都在『超期服役』。

  這位專家中肯地表示,哈市道路結構主要為兩種形式,1996年以前修建的,基本是白灰土基礎,再加6厘米、5厘米兩層瀝青混凝土面層。這種結構面層破損後,水容易侵入基礎造成翻漿。而哈市地處高寒地區,冬季極易造成面層凍裂。針對這一問題,從1996年、1997年開始,哈市提高道路建設標准,在白灰土基礎上增加20厘米半剛性不透水的三灰碎石基礎,面層增加4厘米熱穩定性和抗凍裂性較好的改性瀝青混凝土,使道路結構達到73厘米。在提高道路強度的同時,解決了路基受水害的問題。

  目前,哈市尚志大街、經緯街、田地街、東西大直街、學府路、新陽路等新建改造的主乾道路,基本上杜絕了翻漿,原因就是道路『皮厚了』,抗軋了,也抗水泡了。

  重載車分流勢在必行

  哈市建委負責城建的這名專家還表示,2000年哈市有機動車輛16萬臺,2005年已經發展到26萬臺,不僅數量增長快,而且載重車的噸位也從5噸、10噸發展到了如今的60噸。超載會使道路損耗成幾何倍數增加。根據有關資料,車輛軸載質量超過標准軸載質量的一倍時,車輛行駛瀝青路面一次,相當於標准車輛行駛256次。

  根據我國《公路工程技術標准》的規定,我國公路路面的設計荷載為單軸雙輪荷載10噸,公路若按這個荷載承載,在理論上,公路的使用壽命接近設計年限。但若車輛作用於路面的實際荷載超過路面的設計荷載,一條使用年限為15年的公路,一般只能使用8年左右。

  再有,部分街路路面出現下沈,是由於施工時回填不實引起的。正常街路修復、建設施工過程中,需經過回填、捍沙、碾軋、鋪路面等多道程序,而後修建的馬葫蘆多是局部挖掘,修復道路時無法使用碾軋機,所以路基很難填實,容易導致下沈,甚至帶動附近路基下沈,形成大坑。

  針對道路翻漿問題,哈工大交通學院專家分析後也表示,目前,哈市市政排水管網覆蓋率不足70%,且有非常多的老化管網和過細管網急需改造,這樣,不論是春天積雪融化,還是雨季排水不暢,都會將路面泡壞。同時,佔道洗車、佔道經營的魚販等,將廢水隨意傾倒在路面上,也加速了已產生裂縫的瀝青路面的損壞。

  根治翻漿路,除了要使道路結構標准與時代的發展相適應外,專家也表示,道路翻漿不是城管一家之過,保證道路不翻漿,也並非城管一家之能,正確使用道路顯得尤為必要。目前,哈市早已建成了繞城高速路,但一些過境的重載車為省過路費仍然穿城而過,交警部門也存在以罰代管的弊端。如果市政、交通、交警等相關職能部門能夠各司其職,也會為城市道路的少翻漿做出成績。

責任編輯:孫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