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車輛廠文化宮易名引發質疑 歷史建築咋降檔了
2007-05-17 15:23:14 來源:東北網-生活報  作者:張同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5月17日電 『車輛廠文化宮見證了哈埠百年歷史,它是這座城市的一個坐標,現在易名為一個區的文化宮,真是畫蛇添足、不倫不類。』16日,記者連續接到哈市市民電話,他們紛紛表示:道裡區政府將車輛廠文化宮易名為道裡區文化宮,實屬糊涂之舉,人為削弱了城市歷史建築的文化品位。

  市級咋降為了區級

  『我家不住在道裡,如果沒有啥特殊原因,我也不會跑到道裡區文化宮去參觀,如果不了解歷史,以後誰會想到道裡區文化宮還承載著一段城市百年前的舶來文化信息?』黑龍江大學歷史系的李教授,對車輛廠文化宮易名一事非常不解。李教授說,車輛廠文化宮這個名字已經叫了這麼多年,本身就是這座城市的一個『老字號』,甚至已是這座城市歷史的一個文化代碼,根本沒有必要改名,不能因為小家子氣,就將市級的保護建築變成了區級的。

  『道裡區文化宮,咋聽咋不順耳。』在某區文體局工作的趙先生說,鐵路部門將車輛廠移交給了道裡區,移交的只是產權和管理權,誰也沒有給該區改名的權利。從文化角度講,作為一棟已經被市民廣泛接受的歷史建築名稱,車輛廠文化宮是哈爾濱市的財富,道裡區投資千餘萬修舊如舊是件好事,但剝奪這個讓人耳熟能詳的名字,取而代之以道裡私屬的名字,就是篡改歷史,並人為讓歷史文化的信息含量縮水。

  改名不能太隨便

  家住道外區二十道街的李先生是位收藏愛好者,他說,一個收藏者如果在名家的字畫上寫下自己的名字,不但會嚴重削弱字畫的價值,也會讓自己在字畫以後的流傳中成為笑柄。『給車輛廠文化宮起小名,就是在一件收藏品上涂鴉,叫中東文化宮都比叫道裡區文化宮有品位,道外區在修復道臺府的時候,也沒有叫道外區關道公園,而是遵照歷史叫哈爾濱關道公園,對於歷史文化建築的名字,不能隨隨便便地改,必須要考慮到各種因素。』哈爾濱工業大學的關龍教授說,前幾年哈市曾把奮斗路恢復為果戈裡大街,把大慶路改名為三大動力路,都有讓人信服的原因。名號文化具有時代性和相對性,不可能長期不變,但改名時必須慎重,必須改出意義來。斯大林公園也曾進行過改名,有關部門就發出了新名征集公告,讓市民廣泛參與。不管是街名、地名還是建築名,都要體現地域風情,具有豐富含義,應考慮到休閑、旅游和紀念方面的功能。

  文化降檔是種悲哀

  歷史學家李興盛稱車輛廠文化宮易名為道裡文化宮是一種文化降檔,有指鹿為馬之嫌。李老說,車輛廠文化宮這座處於江邊的老建築,始建於1901年,與中東鐵路密切相關,在中東鐵路時期曾是一個豪華舞廳,專門為俄國高級技術人員提供跳舞、唱歌等休閑娛樂服務,移交中國後纔安裝了排椅,改建成了劇場,是哈爾濱這座城市的名副其實的標志性建築。車輛廠文化宮這個名字,顯然還帶著歷史的注解,但換成了道裡區文化宮就讓人糊涂了。一個區的文化宮,與承載城市歷史的標志性建築,怎麼也不會劃上等號。

  『看著一個個大篇幅報道,我的心裡真是很不舒服,屬於這個城市的歷史符號,被我們丟掉的還少嗎,為什麼就不吸取教訓呢?』李興盛說,在城市建設中,總有一些人對歷史文化、規章制度、民情民意等視而不見,喜歡由著自己的性子辦事,不但把好事辦夾生了,也給城市留下了各種缺憾,這其實就是一種不負責任,是一種文化的悲哀。一座一類保護建築被一個不理智的易名遮蓋了價值,即便是在內部設置了專門的歷史文物陳列室,能帶給人的感受也會大打折扣。稱其為道裡區文化宮,後面一定也會加上原車輛廠文化宮的注解,這種麻煩無非是在爭一個淺薄的名份。

責任編輯:孫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