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5月23日電 黑龍江省戒毒勞教所未成年大隊是省內唯一一家從事收容教養失足未成年人的場所,這裡收容著90多名因殺人、盜竊、搶劫、強奸等罪行進入管教所改造的『不良少年』。他們當中70%的孩子都是單親家庭或聯系不上親人。面對著這些不懂事的孩子,管教所裡的民警們不僅擔當起了改造的責任,還要像爹媽一樣照顧孩子們的生活、教不識字的孩子寫自己的名字,甚至半夜還要叫愛尿床的孩子起來上廁所……在枯燥的工作中,他們用愛心感化著一個個迷失的少年。
為了能夠真切感受這些管教民警和失足孩子共同生活的點滴,18日,記者來到黑龍江省戒毒勞教所未成年大隊(以下簡稱少教大隊),體驗了管教們的日常工作。
兩天一宿只休息4小時
管教們的工作時間和一般人的工作時間不同,他們每倒班一次就要工作兩天一宿,而這期間全部的休息時間僅有4個多小時。18日5時許,記者來到少教大隊時,剛剛值完夜班的民警王光宇、張海鵬已經開始了新一天的工作,他們需要在早晨6點學員起床前做好全部的准備工作,逐個寢室清點人數、安排內務監督員,准備習藝勞動材料……
6點鍾,學員們陸續起床開始洗漱,記者也正式上崗,開始了管教的體驗生活。看著學員們進進出出洗漱間,站在記者身旁的管教張海鵬不斷指點著。當看到一個個子不太高的小學員用手捧起一把涼水往臉上撩了幾下便准備離開洗漱間,張海鵬走了上去,拍拍他的小腦瓜說:『你洗臉就這麼唬弄啊,看看脖子都多黑了!』邊說邊將他拉回了水池旁,一邊提醒其他孩子注意個人衛生,一邊幫他洗起了脖子。
張管教說,這個孩子叫李亮,因盜竊進入少管所還不到一個月,因為沒有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早上洗漱經常『投機取巧』,每天洗漱時都要重點監督他。
管教們告訴記者,李亮這樣的情況對於少管所裡的孩子來說並不奇怪,因為他們和其他同齡的孩子並不一樣。他們當中很多人長期游蕩在社會上,雖然生存本領很強,但是卻沒有好的衛生習慣,很多孩子剛到管教所時不愛洗澡、洗衣服,個別孩子甚至十幾歲了晚上還有尿床的習慣。
時刻都要觀察學員的情緒
對待這些不懂事的孩子,只是指導他們生活、學習是遠遠不夠的,管教們還要時刻觀察他們的情緒變化,勞動是否認真、吃飯時食欲如何等等,因為這些都能反映出每個孩子的心理狀態。
8點到12點是學員們的習藝學習時間。這個時間段,學員們被分為兩部分,文化基礎水平較高的學員學習電腦操作,其他學員則進行法律常識、思想道德、文化知識等課程的學習和掃盲教育。在4個小時的習藝學習中,少教大隊的管教們主要負責在一旁監督,而今天記者也成了他們當中的一員。記者隨管教們來回在學習室、電腦室、寢室間的走廊裡巡視,一個多小時過去了,記者的雙腿開始有點發酸,可是因為一直沒有看到有管教坐在椅子上休息,記者也只好放棄了休息的念頭。
怕記者對巡視工作吃不消,過了一會兒,少管所的陳東昇隊長便指著椅子讓記者坐下休息。『那你們呢,還有個人剛值完夜班,也不能休息嗎?』記者問。陳隊長笑笑說,『我們都習慣了,管教們一邊巡查還要一邊觀察每個孩子的表現,如果坐下來忽略了每個孩子的表情、眼神、精神狀態,管教們就不能及時發現他們的情緒變化,思想教育工作便不好開展了。』
香煙是夜晚工作的伴侶
管教的生活是枯燥的,尤其是在夜晚的時候。在少教大隊采訪的一天中記者發現,因為總值夜班,幾乎所有的管教都有抽煙的習慣,而且都抽得很凶。
少教大隊管教們的夜班是由3人負責的,從22點到第二天6點,每人三個小時,休息的地方只有一張桌子和一把椅子。其中,後兩個人的夜班因為是在後半夜和凌晨,是人最疲倦的時候,但是管教還要打起精神不能睡覺,所以被大家戲稱為『鬼班』。為了感受『鬼班』,記者隨同管教張德利體驗了一下從0點到3點時間段的夜班。
0點,張管教開始逐個寢室清點人數,因為怕吵醒學員,他非常小心。在清點人數過程中,張管教還要看看每個學員的情況,沒蓋好被子的要蓋被子,聽到有咳嗽的還要看看是不是生病了。有一個12歲的學員因為愛尿床,每天晚上還要叫他起來上廁所。對於這樣的生活,他告訴記者,他和同事們已經習慣了,雖然枯燥,但看到有孩子通過改造不斷取得進步,比乾什麼都高興。
張管教清點工作在0點15分左右結束,他回到休息桌旁,但沒有在椅子上坐下,而是點了一根煙後又喝了一大口茶水。張管教看看睡眼朦朧的記者說,民警們也困,就怕坐在椅子上會睡著,所以為了提神就使勁抽煙、喝濃茶,現在隊裡的很多同事一天都要抽兩三包煙。張管教還自我安慰說,這個時間段的班總比下一個班的同事強,凌晨3點到6點的夜班纔是最難熬的。
最擔心孩子們解教後的生活
記者迷迷糊糊地堅持了3個小時的夜班,這期間靠著不停與當班管教聊天,纔沒睡著,而管教們則總是工作在這樣的狀態下。
管教們並沒有認為自己的工作如何辛苦,相反,這些解教後的孩子們的出路纔是困擾管教們的心病。記者了解到,在少管所裡70%的孩子都有心理創傷,他們或是單親家庭,或是因聯系不上親人纔流落到社會上的。
管教們告訴記者,不管自己付出多少,看著這些孩子走上正途他們都覺得付出值得。可是很多孩子無父母、無經濟、無文化、更無生活出路,解教後沒有生活出路很容易再次學壞,看到一些孩子『二進宮』讓他們心痛。在記者的體驗生活中,管教們和記者說得最多的不是自己,而是讓記者多幫這些孩子呼吁一下,讓他們得到社會更多的關愛。臨告別前,陳隊長還囑咐記者,多寫這些孩子,讓更多的人關注他們,不要讓管教們的辛苦前功盡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