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國務院振興東北辦發布東北振興三年評估報告
2007-05-23 15:12:52 來源:新華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以2003年10月下發的《關於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若乾意見》(中發〔2003〕11號)為標志,實施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已經三年多了。實施振興戰略以來,東北三省體制改革、機制創新步伐加快,對外開放度提高,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就業增加,社會保障體系初步建立。可以說,2004年至2006年的三年,是東北三省發展最快最好的時期之一。 

    一、經濟和社會發展情況及主要特點

    (一)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工業農業連創佳績

    2004年、2005年和2006年, 東北三省地區生產總值分別為1.51、1.71和1.97萬億元,同比增長12.3%、12.0%和13.5%,高出全國當年增速2.2個、1.8個和2.8個百分點;東北三省實施振興戰略以來,三年GDP年平均增速為12.6%,比實施振興戰略前三年(2001年-2003年)增速提高了2.6個百分點(見圖1)。

    圖1:

    

    2004年、2005年和2006年,東北三省規模以上工業完成增加值分別為4869.6億、6374.5億和7799.5億元,同比增長19.7%、16.6%和18.2%,分別高出全國當年增速3.0個、0.2個和1.6個百分點(見圖2)。

    圖2:

    

    2004年、2005年和2006年,東北三省糧食產量分別為7231萬、7927萬和8225萬噸,同比增產15.3%、9.6%和3.8%,佔全國當年糧食總產量的15.4%、16.4%和16.5%。東北三省糧食產量佔全國的比重逐年上昇,為全國糧食供求平衡和國家糧食安全做出了較大貢獻(見圖3)。

    圖3:

 

 

    (二)投資持續高速增長,結構逐漸趨於合理

    2003年,東北三省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低於全國平均水平6.9個百分點。2004年、2005年和2006年,三省固定資產投資分別完成4959億、6904億和9383.6億元,同比增長33.5%、39.3%和37.4%,高出全國當年增速5.9個、12.1個和12.9個百分點;三省固定資產投資佔全國的比重由2003年的7.6%,同比分別提高到8.4%、9.2%和10.0%,每年遞增0.8個百分點。實施振興戰略以來,東北三省的投資環境有所改善、政策效應開始顯現、招商引資吸引力增強,東北吸引國內外投資的"窪地"效應正在顯現。與此同時,按國家宏觀調控的導向,2006年上半年三省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為42.1%,而全年為37.4%,呈逐季回落態勢(見圖4)。

    圖4:

    

 

    從投資結構來看,東北三省固定資產投資主要集中在國家重點發展的產業和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符合國家的產業政策。2006年,三省投資主要集中在六個行業及領域,佔東北三省投資的80.5%。其中第一是制造業,完成投資3084.0億元,同比增長32.6%,佔32.9%;其次是房地產業,完成1893.0億元,增長35.2%,佔20.2%;第三是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完成903.5億元,增長47.6%,佔9.6%,這三個行業佔三省投資的62.7%;其它三個行業依次為,采礦業完成641.1億元,增長31.5%,佔6.8%;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完成611.3億元,增長28.6%,佔6.5%;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完成418.4億元,增長41.9%,佔4.5%。

 

    (三)社會消費需求趨旺,物價漲幅低緩平穩

    2004年、2005年和2006年,東北三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分別為5450.8億、6219.9億和7108.1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3.2%、13.4%和13.4%,2004年增速低於全國水平,2005年和2006年分別高於全國當年0.5個和0.6個百分點。2006年,三省總人口佔全國的8.2%,GDP佔全國的8.6%,而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卻佔到全國的9.3%,東北三省社會消費趨於活躍,市場需求比較旺盛(見圖5)。

    圖5:

    

    居民消費價格基本穩定。2004和2005年,東北三省全年居民消費價格分別上漲3.8%和1.4%,分別比全國當年平均漲幅低0.1個和0.4個百分點;2006年,遼寧、吉林和黑龍江三省全年物價漲幅分別為1.3%、1.4%和1.9%,均接近於全國1.5%的水平。

 

    (四)利用外資高速增長,進出口貿易額逐年增加

    2004年,東北三省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為59.4億美元,同比增長51.7%,高出全國增速37.6個百分點。2005年,按商務部調整後口徑計算,三省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為57.0億美元,同比增長89.5%,高出全國增速90.0個百分點(全國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同比下降0.5%)。2006年,三省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為84.6億美元,同比增長48.3%,高出全國增速52.4個百分點(全國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同比下降4.1%)。從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來看,外商對東北三省經濟發展的信心在不斷增強。

    2004年、2005年和2006年,東北三省實現進出口貿易總額分別為480.2億、571.1億和691.6億美元,同比增長26.2%、18.9%和21.3%。其中,出口額為243.2億、319.8億和397.5億美元,同比增長23.8%、31.5%和24.3%;進口額為237.1億、251.4億和294.1億美元,同比增長29.2%、6.1%和17.0%;貿易順差為6.1億、68.4億和103.4億美元。三年來,出口額年平均增加近70億美元,進口額年平均增加近30億美元,2006年貿易順差首次超過100億美元(見圖6)。

    圖6:

  

    (五)財政收入穩定增加,金融環境有所改善

    2004年、2005年和2006年,東北三省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分別為985.3億、1200.7億和1449億元,同比增長15.9%、21.8%和20.7%;2005年高於全國當年財政收入增速1.9個百分點,2004年和2006年分別低於全國當年增速5.7和3.6個百分點。其中,遼寧、吉林和黑龍江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2004年分別為529.6億、166.3億和289.4億元,同比增長24.0%、8.0%和19.8%,遼寧高於全國增速2.4個百分點,吉林和黑龍江低於全國增速13.6個和1.8個百分點;2005年為675.3億、207.2億和318.2億元,同比增長27.2%、24.6%和17.4%,遼寧和吉林高於全國增速7.3個和4.7個百分點,黑龍江低於全國增速2.5個百分點;2006年為817億、245億和387億元,同比增長21%、18.3%和21.5%,低於全國增速3.3個、6.0個和2.8個百分點(見圖7)。

    圖7:

    

    

    2004年、2005年和2006年,東北三省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餘額分別為19735億、22613億和25592億元,同比增長18.1%、14.6%和13.2%;各項貸款餘額分別為14557億、15108億和17011億元,同比增長4.2%、3.8%和12.6%;存貸差分別為5178.3億、7505.1億和8581.3億元,同比增長101.4%、44.9%和14.3%;存貸增速的差距逐年減小,存貸差的增加額逐年增加。此外,2006年東北三省全年新增上市公司11家,境內外資本市場直接融資272.8億元,創歷年最好水平。(見圖8)。

    圖8:

    

 

    (六)城鄉居民收入穩定提高,增速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遼寧、吉林和黑龍江三省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 2004年分別為8008元、7841元和7471元,同比分別增長7.6%、11.9%和11.9%,遼寧增速與全國基本持平,吉林、黑龍江均高於全國4.2個百分點; 2005年為9108元、8691元和8273元,同比增長12.8%、10.8%和10.7%,增速高於全國3.2個、1.2個和1.1個百分點; 2006年為10370元、9775元和9182元,同比增長12.6%、12.5%和11.0%,增速高於全國2.2個、2.1個和0.6個百分點。近三年,三省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均高於全國當年,絕對值仍低於全國水平,但差距有所縮小(見圖9)。

    圖9:

 

 

    遼寧、吉林和黑龍江三省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2004年分別為3307元、3000元和3005元,同比分別增長12.7%、18.6%和19.8%,增速分別高於全國0.7個、6.6個和7.8個百分點;2005年為3690元、3264元和3221元,同比增長 7.3%、8.8%和7.2%,增速高於全國1.1個、2.6個和1.0個百分點;2006年為4090元、3641元和3552元,同比增長 9.0%、11.6%和10.3%,增速高於全國1.6個、4.2個和2.9個百分點。近三年,三省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增速均高於全國當年,遼寧和吉林兩省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絕對值均高於全國當年,黑龍江與全國基本持平(見圖10)。

    圖10:

    

 

 

 

(七)國企改制重組加快,非公經濟快速發展

 

    國企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截止2006年底,遼寧省85%以上的國有大型工業企業實現了股份制改造,國有中小工業企業產權制度改革基本完成;吉林省列入攻堅計劃的816戶國有工業企業改制全面完成,目前正著手解決改制後企業的後續有關問題,以及推進商業、建築業等行業國有企業改革改制工作;黑龍江省完成改制企業 3302戶,佔應改制企業的96%,國有企業改制工作基本完成。

    企業聯合重組步伐加快。鞍鋼與本鋼聯合重組為鞍本鋼鐵集團,大連造船和新船兩大船舶生產廠合並成立大連船舶重工集團,大重和大起合並為大重·大起集團,沈重和沈礦重組為北方重工集團,沈陽鼓風機、水泵、壓縮機廠合並為沈鼓集團,中鋁集團收購了撫順鋁業有限公司的全部股權,中國兵器工業集團重組了遼寧華錦化工集團,中鋼集團公司重組了原吉林炭素股份有限公司,中煤能源集團公司接收了哈爾濱氣化廠、哈爾濱煤炭工業公司等單位的資產,沈陽機床、大連機床分別成功收購了德國希斯公司、美國英格索爾集團機床公司,一批大型企業集團公司正在積極推進由大向強的轉變。    

    非公經濟快速發展。2006年,遼寧、吉林和黑龍江三省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增加值佔全省工業增加值的比重分別比2002年下降11.5個、15.0和個2.0個百分點。與此同時,東北三省非公經濟快速發展。遼寧、吉林和黑龍江三省非公有制經濟分別完成增加值4800億、1570億和2340億元,同比增長17.0%、25.5%和20.1%,佔全省GDP的比重達51.8%、37.0%和37.6%。而且民營企業積極參與國企改革改組改造,加快了老工業企業的結構調整。如山東晨鳴紙業收購了吉紙股份重新啟動了生產,浙江逸盛公司在大連建設50萬噸QTA項目,特變電工與沈變實現了戰略重組。還有一大批中小型民營企業參與了國企股份制改造。    

    (八)工業調整改造昇級,自主創新能力增強   

    實施振興戰略以來,東北三省一大批振興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重大項目順利實施,鞍鋼、一重、哈電、沈鼓、沈陽和大連機床等國有重點老企業的技術裝備水平、生產制造能力和產品質量有了顯著提高。2004年國家安排了297個東北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項目,總投資達1089億元;2005年安排了234個項目,總投資602億元;2006年安排了29個項目,總投資144億元。    

    通過實施機床高速加工中心、重大裝備精密軸承、特大型變壓器、汽車發動機和轎車,以及大型鑄鍛件等一大批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項目,一批國有重點企業的技術裝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大型鑄鍛件、核電設備、百萬噸級"乙烯三機"、大型船用曲軸等一批國產化項目的實施,將進一步增強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自主研發的汽車發動機、新款轎車開始批量進入國際市場,中華轎車一次簽署出口歐洲15萬輛合同,中國汽車的質量和制造技術水平逐步得到發達國家的認可。    

    (九)裝備制造業發展迅速,重大技術裝備自主化成效顯著
    
    振興老工業基地戰略實施以來,東北地區的裝備制造業正在重振雄風。初步統計,2006年東北三省裝備制造業工業總產值同比增長30%以上,超過全國4個百分點,利潤增速也遠高於同期全國裝備制造業利潤和東北三省工業的利潤增速。遼寧省2006年裝備制造業完成工業增加值984億元,增長24.8%,首次超過石化產業成為該省第一支柱產業,全省新增工業利潤的55%來自於裝備制造業。以沈陽鐵西等為代表的裝備制造業積聚效應明顯顯現。
    
    以一重、哈電、齊一、齊二、長客、大船重工、大連機床、大連重工·起重、沈陽機床、沈鼓、沈飛等為代表的骨乾裝備制造企業發揮自身優勢,加大對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集成創新和的支持力度,在大型水電機組、先進火電機組、重型燃機、超高壓及特高壓輸變電裝備、電站空冷系統、兆瓦級風電機組、冶金成套裝備、石化成套裝備、大型加氫反應器、大型鑄鍛件、VLCC等高檔船舶、乾線及城市軌道交通、重型數控機床等重大技術裝備領域取得了大批自主化成果,突破了很多瓶頸制約,重點產品大幅拓展了市場空間,有力地支持了國內經濟發展和國防建設。    

    (十)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新的產業聚集區逐步形成    

    東北三省積極推進一批關系到地區長遠發展的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建設。東北東部鐵路通道開工建設。哈大客運專線、長春-吉林城際鐵路等項目前期工作進展順利。大連到煙臺的火車輪渡投入試運行。沈大高速公路擴建、丹大高速公路,大連港30萬噸原油和25萬噸礦石碼頭、營口港20萬噸礦石碼頭等工程交付使用。大窯灣集裝箱碼頭二期完工,三期工程開始建設。磨盤山水庫供水一期工程、石佛寺水庫已建成投入使用。大伙房輸水一期工程、松花江大頂子山航電樞紐工程進展順利。哈南到合心線和方牡敦包線兩條500千伏的輸電線路建成。大連紅沿河核電一期工程開工。沈陽地鐵一號線建設進展順利。長春新機場建成投入運營,長白山、漠河、大慶等支線機場開工建設。    

    遼寧省五點一線沿海經濟帶、沈陽鐵西新區,吉林省長吉經濟區,黑龍江省哈大齊工業走廊等一批產業積聚地正在規劃和建設之中。特別是沈陽鐵西新區建設,緊緊抓住國家實施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和振興裝備制造業的重大戰略機遇,乘勢而上全面實施鐵區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和振興工作,通過改革開放、結構調整、搬遷重組、改造昇級、並軌就業等一系列重大舉措,率先開展了先進裝備制造業積聚園區建設,建成企業300多家,累計投資450億元;在建企業約180家,計劃投資270億元;擬開工項目150個,預計投資230億元;著力打造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裝備制造業研究開發和生產制造基地。鐵西新區產業集聚效應初步形成,2006年鐵西新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地方財政收入和固定資產投資分別是2002年的2.63倍、3.63倍、3.5倍和5.26倍;裝備制造業規模以上企業總產值佔全區工業總產值的55%,分別佔沈陽市和遼寧省裝備制造業產值的50%和12%。沈陽鐵西新區建設為老工業基地的調整改造提供了新的思路,為振興老工業基地起到了示范作用。   

    (十一)資源城市經濟轉型加快,試點取得初步成效
    
    先期啟動的遼寧阜新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試點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國家支持的23個重點項目累計完成投資45億元;以農產品加工業作為接續產業的態勢已基本形成;轉型三年來全市實現再就業13.1萬人,下崗失業人員淨減少11萬人,地區生產總值增速由"九五"時期的年均2.1%上昇到近三年的20%以上。阜新礦業集團開發內蒙古白音華煤礦,促進了富餘礦工和生產能力的有序轉移。遼寧撫順、本溪、盤錦等資源城市經濟轉型穩步推進。2005年國務院批准資源城市轉型試點范圍擴大到大慶、伊春、遼源和白山市,試點工作有序展開。2006年,遼源和白山市實現工業增加值分別增長37.9%和26.5%,增速位居吉林省的第一和第二位。    

    自實施振興戰略以來,國家累計投資65億元用於東北三省15個采煤沈陷區項目的治理改造,新建住宅面積907萬平方米,安置居民15.24萬戶。東北三省棚戶區改造工程穩步有序展開,國家先後投資12.2億元用於棚戶區改造配套的基礎設施、學校和醫院建設補助。至2006年底,遼寧省完成5萬平方米以上連片棚戶區改造面積1212萬平方米,吉林省棚戶區改造項目已開工面積1300萬平方米,黑龍江省棚戶區改造規劃已經編制完成。    

    (十二)社會事業發展加快,社會保障體系初步建立   

    遼寧省提前一年全面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兩免一補"政策;近三年中央財政撥付3.5億元專項資金,為吉林、黑龍江兩省農村義務教育階段貧困家庭學生免費提供教科書。目前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已覆蓋了三省74%的農村中小學。2006年,東北三省中等職業學校招生規模和在校生人數分別為47.3萬人109.4萬人,比2003年增加了12.8萬和24.9萬人;高等教育在學人數為259.6萬人,增加了83.6萬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低保制度得到擴大和逐步完善。截止2006年底,遼寧、吉林和黑龍江三省分別有97個、24個和33個縣(市)區開展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工作,佔全省縣(市)區總數的100%、40.0%和44.6%;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農民為1819萬、624.4萬和511.8萬人,參合率為84.4%、74.3%和83.7%;農村享受低保待遇的人數分別達到66.7萬、80萬和73萬人,每人每年平均標准為853元、683元和683元。   

      東北三省初步建立起資金來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規范化、管理服務社會化的社會保障體系。截止2006年底,三省共完成491萬下崗職工由基本生活保障向失業保險的並軌工作,基本完成國有企業下崗職工的並軌工作,積累做實個人帳戶基金380億元。三省參加基本養老保險人數達到1617萬人,參加基本醫療保險人數1996萬人,參加工傷保險人數970.6萬人,分別比上年底增加55萬人、244萬人和114萬人。2006年,遼寧、吉林和黑龍江三省城鎮登記失業率分別為5.0%、4.2%和4.4%,與實施振興戰略前的2003年底相比,遼寧、吉林分別下降1.5個和0.1個百分點,黑龍江上昇0.2個百分點。吉林城鎮登記失業率變化不大和黑龍江略有上昇的主要原因是,兩省2004年和2005年進行社保改革試點,推動國企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業保險並軌,此前未登記的失業人員登記後表象化。此外,東北三省穩定形勢好轉, 2006年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進京上訪案次分別比2003年下降25.5%、13.8%和9.3%,人次下降57.7%、6.2%和0.2%。

 

 

二、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振興戰略實施以來,東北三省經濟雖然保持了較好的發展勢頭,但影響長遠發展的一些問題依然存在。

    (一)經濟總量比重下降,與發達省份差距還在拉大

    東北三省GDP總量佔全國GDP總量的比重仍呈下降趨勢。2003年、2004年、2005年和2006年,東北三省GDP總量佔全國當年GDP總量的比重分別為9.6%、9.3%、8.7%和8.6%。與發達地區如廣東比其比重更低。2003年、2004年、2005年和2006年,東北三省的GDP只分別相當於廣東省當年GDP總量的80.3%、77.1%、76.6%和58.3%,差距繼續拉大。東北三省經濟總量下降的趨勢雖在減緩,但與發達省份的差距還在進一步拉大(見圖11)。

    圖11:

    

 

    (二)結構調整進展不大,協調發展任務艱巨

 

    一是國有經濟比重依然偏大,經濟發展活力不足。實施振興戰略以來,東北三省國有經濟所佔比重雖然有所下降,但與全國相比依然偏高。2006年,遼寧、吉林和黑龍江三省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增加值,分別佔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53%、63%和86%,高於全國17.3個、27.3個和30.3個百分點。二是一、二、三產業結構未發生根本或重大變化,產業結構調整步履維艱。2003年東北三省一、二、三產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分別為12.4%、50.7%和36.9%,2006年為12.2%、50.7%和37.1%,呈現一種剛性結構,基本沒有變化。2006年東北三省第三產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低於全國2.4個百分點,相反第二產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卻高出全國2.0個百分點。

 

    (三)工業發展不均衡,效益低於全國水平

 

    東北三省重化工業比重較大,效益較低。2006年三省規模以上工業中,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完成現價總產值2975.7億元,列全部行業現價總產值第一位,比重佔12.2%;受原油價格上漲等因素影響,2005年和2006年淨虧損分別為145.0億和192.9億元,對三省經濟效益產生重大影響。三省高耗能、低附加值的企業較多,工業整體效益受影響的制約因素多。2006年三省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利潤1911.2億元,同比增長22.5%,低於全國增幅8.5個百分點。其中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屬中央企業,實現利潤1428.2億元,佔三省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利潤的74.7%。除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以外,其它行業盈利較低。企業效益反映到了財政收入的增幅上。2006年遼寧、吉林和黑龍江三省地方財政收入增速均低於全國。

 

    (四)金融環境有待改善,支橕經濟發展能力不強

 

    東北三省由於歷史遺留問題,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的不良貸款餘額近1400億元,佔整個地區不良貸款總額的近50%。巨額不良資產以及亟待納頻男龐沒肪車賈露?鋇厙?式鶇罅砍戀硨屯飭鰨?004年以來,東北三省存貸差逐年以上千萬元增加,截至2006年底高達8581億元,銀行資金大量調出,外流嚴重。與此同時,由於金融渠道不暢,企業融資手段單一,也制約了國有企業改制和產業結構調整,金融對地區經濟發展的支橕能力不強。眾多中小企業、民營企業由於規模小、銀行信用等級低等原因,難以從商業銀行借貸渠道解決資金問題。三省企業資金需求缺口與銀行存貸差形成了較大反差,金融行業與地方經濟發展尚未形成良性互動。

 

    (五)利用外資水平低,國際貿易相對比較落後

    東北三省實際利用外資雖然發展迅速,但佔全國的比重仍然偏低。2006年,東北三省實際利用外資佔全國的比重為12.2%,不及廣東或山東一個省。遼寧、吉林和黑龍江省分別佔全國的8.6%、1.1%和2.5%(見圖12)。

    圖12:

    

    2006年,東北三省進出口貿易總額同比大幅度增長,但相對於全國而言,增速仍低於全國平均水平,且進出口貿易總量較小,僅佔全國的3.9%,不及廣東省的1/3,比山東一個省還低,與三省經濟總量佔全國8.6%的地位不相稱(見圖13)。

    圖13:

    

 

 (六)資源型城市比重大,持續發展缺少政策保障

 

    東北資源型城市多達30餘個,佔全國的1/4強。目前促進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和可持續發展的政策措施尚未形成,資源枯竭城市面臨極大困境。接續產業亟待發展、資源開發補償機制和衰退產業援助機制有待建立;地方吸納就業能力較弱,有的城市穩定就業率僅為60%左右;困難群體比重高,一些城市低保人員佔非農業人口的10%以上。

 

    東北三省森工、軍工、煤炭行業等困難群體有近500萬人,枯竭礦山和破產重組老企業的富餘人員較多,國企改制重組、企業歷史欠賬、大集體職工生活困難等影響群眾生活的問題亟待解決;再加上農村出現大量剩餘勞動力,就業再就業等民生問題和社會保障壓力仍然很大。

 

    此外,東北地區不穩定因素較多,群體性上訪事件時有發生;生態問題、環境問題也比較多,部分地區存在重大地質災害隱患,安全生產形勢不容樂觀,特別重大的安全生產事件近年都有發生。

 

    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工作任重道遠。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實施三年多來,國家現有的政策、資金和項目支持已經基本到位,東北三省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取得了積極可喜的成績,人民群眾的思想觀念和精神面貌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但是,我們也應該清醒地看到,東北三省目前取得的成績只是階段性的,與全國特別是發達地區相比較還有較大差距,經濟總量仍呈下降趨勢、結構調整任務十分艱巨、深化國企改革戰略重組困難重重、裝備制造業持續發展面臨考驗、資源型城市持續發展缺少政策保障、就業民生和社會保障壓力大、諸多風險依然存在等,尤其是東北三省思想觀念轉變和體制機制創新,以及一些歷史上積累的影響長遠發展的結構性、體制性矛盾還沒有完全解決,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是一項長期、復雜和艱巨的工作,全面實現振興目標任重而道遠。     

 

     國務院振興東北辦綜合組

 

    二??七年五月

 

   

 



[1]  [2]  [3]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張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