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5月27日電 日前,報載哈爾濱已與上海、廣州、杭州等9個著名旅游城市一道,被北京奧組委簽下2008北京奧運會的旅游推介城市。這讓哈爾濱市民喜不自勝:看來,我們也可搭上奧運的直達『快車』了!然而,也有許多市民心裡有些惴惴不安:每年的夏季,哈爾濱全城到處是『酥皮路』,許多路面——特別是一些主要街路坑坑相連,再加上塵土飛揚中豎起的『前方施工請繞行』的警示牌,這讓國內外國的游人說咱們啥好?掙了人家的錢,咱就『落忍』嗎?再碰上個『寸』勁,把人家顛壞了……
這是『臉面』上的事。即或是關上門兒過自己的日子,哈爾濱的『春天翻漿、夏秋修路、冬季冰雪』的路,也著實讓生活在這裡的『衣食父母』們受夠了。
如此看來,困擾哈爾濱市多年的有關翻漿路、『拉鎖』路、『陷阱』路乃至馬葫蘆等問題,的的確確已經不是路的問題了。《黑龍江日報》的一篇評論言之中的:別把民心陷進去!![]() |
道裡區正義街破損嚴重的路面 |
那麼,既然百姓的抱怨之聲如此強烈,既然各家媒體又連篇累牘多側面地對『路』的問題進行著報道,既然有關部門一時還拿不出令人信服的承諾的時候,我們倒應該是冷靜思索一下,哈爾濱的『路』告訴了我們什麼?它的成因及至破解方法——哈爾濱的『路』路在何方?
賬,欠在哪裡?
冰雪消融之際,本報記者接到群眾投訴一些道路翻漿和管道工程施工導致不便的電話一日多於一日。在采訪一些管理部門的時候,聽到答復多是:歷史的欠賬是導致哈爾濱『酥皮路』的重要成因——
一個是資金投入不足。據哈市有關部門介紹,近5年來,哈市每年平均有數百條道路出現不同程度的翻漿、破損,總面積約100萬平方米。而今年自3月31日到4月5日,哈市道路翻漿已由80條增加到136條,翻漿面積由1.8萬平方米增加到5萬多平方米。按照建設部標准,哈市道路維護費用應該是1億元左右,而近10年來哈市實際投入的道路維修和養護費用每年平均只有2800萬元。
其次是城市基礎設施薄弱。據有關部門介紹,目前哈市仍有30%的城區是排水管網的盲區,現有的排水設施是上世紀初期修建的。雨季道路積水嚴重加速了道路的破損。
第三,路面不堪重負。哈市標准路面皆按建設部有關規定即路面載荷為4—7噸車輛設計修建的。而現在載重卡車早已超過這個標准,最重的卡車載重達60噸。據測算,載重60噸的卡車輾軋一次路面,相當於設定載荷車輛通過136次,這還不計算重載卡車急剎車對路面形成的『毀滅』性創傷。反映在道路上,設定8—15年大修一次的標准路面,使用年限則縮短到不足一半。
第四,高寒氣候——哈爾濱極至溫差60攝氏度,對路的毀壞可謂『天災』。
這些賬,老百姓都認。但是,『賬怕細算』,細細一算,老百姓這個『主人』會發現有些『賬』對不上!![]() |
道外區北環路上的大坑 |
——既然沒錢修路,為什麼又花費大量錢財搞形象工程?南崗區紅軍街地下通道5年內兩次裝修!有媒體報,2002年該處裝修時拆掉了邊牆上的大理石方磚,令人不解的是,今年再次裝修時將重新鋪上大理石方磚。據稱,今年該處裝修費用在1430萬元左右。這1430萬元用於修路不好嗎?滿城都是『酥皮路』,一個地下通道如此闊綽粉飾有何意義?據《生活報》報道,2000年在道裡的市政府原樓址上花費數千萬元修建了哈市最大的市中心休閑廣場,佔地面積3600多平方米,花壇、樹木、路燈、噴泉,花去幾千萬,如今又拆了廣場建大樓。早知今日何必當初?這種隨心所欲式的敗家子作風,能讓老百姓認『沒錢修路』這個賬嗎?
——市區內一輛輛重載卡車往來穿梭的情景和道路的設計載荷標准成為了一對矛盾,這不能算是『天災』吧?要麼是城市交通管理不好,要麼是道路設計標准不對。這兩條,都是人為因素,是城市的管理者造成的。老百姓也不會認這個賬。
——新修的道路施工者『偷工減料』似乎已成為『慣例』。民諺道,『吃不窮穿不窮,算計不到就受窮』。城市管理也是一樣,像哈爾濱這樣欠賬很多的城市,就看有限的財力怎麼花,好鋼要用在刀刃上。急功近利堆數字、報政績,這樣今年修明年還須修地浪費錢,老百姓也難認賬。
賬,該怎麼還?
哈爾濱道路的欠賬,是能夠還上的,也是必須還上的。
作為城市的管理部門,最能體現業績者莫不以修路建橋為最。修『酥皮路』的結果,是『欠賬』未還再生『新賬』。是該『洗洗腦』了。前不久,省委常委、哈爾濱市委書記杜宇新在一篇讀書心得中一段看似平淡的話,很耐人咀嚼:『各司其職,各盡其職,做好該做的分內事情,使工作少一些轟轟烈烈,多一些平靜無波』。這或許是踏踏實實解決『酥皮路』最有效的原則。不搞運動、不搞形象工程,在日常的修路中,修一條達標路,就少一條『酥皮路』。
我們認為,杜絕今後繼續產生新的『酥皮路』,有幾條很重要:
第一,就是要讓市民看到『賬目』。修建城市道路用的是納稅人的錢,是必須要讓『主人』看的一個賬目。這是各家媒體很關注的一個問題。這便是政務公開、接受人大和群眾監督的范疇。哪條路、哪家企業中了標,施工中原材料的選擇、職工工資支出等等,都要置於公眾監督之下。公共設施建設不存在商業機密。把道路的『工程質量』置於百萬市民的監督之下,這不比幾個工程監理強得多嗎?
第二,要讓法律法規做『路』的『龍骨』。保障和維護城市道路的各種法律法規不可謂不嚴密。要害是,每每有損毀道路的行為而得不到教育和懲治,往往在於執法者的懈怠或知法違法。這樣的事例報章屢有披露。
第三、修『路』手要是『白』的。當我們看到一些『酥皮路』被『工程倒爺』倒來倒去的報道後,更希望看到紀檢和監察者在公共工程中的身影。這是在救『路』,更是在挽救人。希望一些地方修一條路倒下一批乾部的悲劇在哈爾濱不要上演。
第四、在協調中修『路』。報載,哈市主管部門『開挖辦』去年共接到16家單位申請開挖道路647條(段),經協調合並和撤銷後,最終挖掘道路333條(段),最大限度地減少了影響群眾出行情況。同時,一些街路諸如道裡區經緯街地下管網鋪設中,將燃氣、供排水、供熱、交通信號、移動和元申廣電6家管網整合為同一時間挖掘開工;在道裡區尚志大街地下管網鋪設中、移動、聯通、鐵通3條管線則采取了一槽多線分層工藝,變3次開挖道路為一次。看起來,行政管理科學中的協調精神,也一樣會轉化為生產力!
『平靜無波』與其說是一種工作態度,莫不如說是一種境界。這種境界中,透出勇於承擔責任的堅毅,彰顯著恪盡職守的『僕人』操行,內斂著甘為後人鋪築第一層基石的蒼涼。當哈爾濱有關『路』的種種歷史欠賬我們認下來的時候,同時也承擔下那種『父債子還』式的責任。以這種態度去修冰城路,還會修不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