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6月2日電 『以前,我在家門口的河溝裡能捉到一尺長的鯉魚,現在就是到阿什河邊撒網連指頭長的魚也難捕到。』5月31日,記者在阿什河阿城區段附近聽到一位居民這樣抱怨:『二三十年前還有人在河邊放苗養魚,如今,由於水瘦河污,再想養魚已是不可能的事了。阿什河中下游曾存在大面積灘涂、溝塘濕地,現在也已經消失殆盡。』
泡澤濕地無處可尋
阿什河依然靜靜地在橋下流淌著,但它與記者記憶中的母親河已截然不同。30年前,記者就生活在河邊,那時灘涂上長滿了綠草,周圍溝塘密布,白天可見大大小小的魚在河水裡穿梭,夜晚可聽蛙鳴此起彼伏。而現在眼前的阿什河已枯瘦得缺少生機,在一處水壩下找到一個挖沙的場地,一邊水面始終是渾黃一片,另一邊則黑紅黑紅的,這是城區流入的支流夾帶未經處理的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造成的。這條曾養育了女真游牧民的大河,已完全是一副憔悴不堪的景象。
1980年的時候,就在阿什河阿城段上游,人們還曾撈起過一條超過一米長的大魚。那時河的右岸是大片大片的濕地,孩子們跑過去看時,濕地裡的泥巴都能沒過膝蓋,一群群的水鳥被驚得亂飛亂撞。如今,右岸基本都是耕地了,那個深不見底且讓人恐懼的『閻王坑』也填平開墾成了農田。家鄉的濕地哪裡找?一些老鄰居告訴記者,即便是雨水俱豐的年份,阿什河的水面也不足原來的一半寬,泡澤濕地更是無處可尋了。
豆腐坊染白廟臺河
在哈市城郊的成高子附近,有一條被當地居民稱為廟臺河的阿什河支流,現在這裡已垃圾遍地、臭氣熏天。由於源頭開了一些豆腐坊,廟臺河的水是白的,牛都不願意喝。站在東方紅老橋上,可以看到此處阿什河的河水更加枯瘦,雖然剛下了幾場雨,但大片乾枯的河床還是裸露出來,建築垃圾和生活垃圾隨處可見,不寬的河水泛著泡沫,一群群的鴨子躲避在淺灘處嬉戲。阿什河在市區流經聯勝橋和阿什河大橋時水量增大,上面一層水是透明的,但下面就是黃色污水了,這都是岸邊淘沙廠攪渾的。
在阿什河新橋附近,記者看到河邊濕地被開墾的現象特別普遍,一處建設中的場地用建築廢料和垃圾鋪路,一側擠窄了阿什河河道,另一側則吞噬了附近的泡澤濕地。據悉,哈市相關部門規劃在工農兵橋上游200米處和民富橋上游200米處興建阿什河攔河大壩,同時在先鋒路東側聯勝新橋與阿什河新橋上游500米處興建三處滾水壩,這樣就使阿什河水量豐沛,形成近30平方公裡的湖泊濕地和近20平方公裡的蘆葦蕩。但是,就目前兩岸土地被佔的情況看,這一美景顯然離我們還太遙遠。
河口濕地也被開墾
一路走下來,記者在穿越一段鐵道線後,終於來到了阿什河匯入松花江的河口。看到這裡的河水黑乎乎的,散發出令人作嘔的氣味,河邊大片濕地多被開墾種上了各種蔬菜。雖然濕地改成了菜田,但到處仍是野草叢生,引得不少居民來此翻挖野菜。『水裡的魚都是從松花江裡游進來的,除了垃圾和黑水,上游根本就衝不下來啥東西。以前這條河的岸邊還有野雞、狐狸啥的,現在都沒影兒了。』一個在此下網捕魚的人說。
記者從道外區了解到,隨著大頂子山蓄水松花江水位昇高和滾水壩的建成,阿什河的河口將會形成一片濕地湖泊,湖泊兩岸堤防迎水面還要種植防護林帶,在哈市城區東部形成一道天然的綠色屏障。這個舉措將會給河口濕地帶來希望,同時隨著居民遷出此地,耕地自然會還草還濕。
治沙造水護阿什河
作為一條承載了一個地區豐富歷史人文信息的河流,保護阿什河也是市民非常關注的大事。據悉,哈市已經制定了阿什河兩岸綜合整治規劃,目標就是治沙、防洪、造水相結合,根治阿什河流域的洪澇災害,解決污染問題,恢復河道生態環境,形成綠化、景觀、文化、休閑、旅游廊道,拉動相關產業發展,綜合整治范圍包括阿什河在哈市的全部流域。
在初步形成的生態整治規劃中,城市堤防段以退耕還綠、恢復自然生態環境為主,防洪堤外側種植觀賞性植被,綠地率控制在80%以上;郊區堤防段以退耕還林為主,防洪堤外側種植經濟防護林,綠地率控制在85%以上;農村堤防段防洪堤內側居民村屯按照規劃進行搬遷,植被以自然恢復為主、人工種植為輔,防洪堤外側種植防護林帶,營造穩定的生物群落。
依次興建一島三園
記者了解到,整理和恢復被破壞的阿什河流域生態環境,還包括疏浚溝塘、河道,修復植被和打造沿河景觀,自阿什河入江口至小三家子阿城區界,規劃依次興建一島三園:珍珠島、四季風光園、萬國博覽園和金源文化園,一島三園將以回歸自然為主調,同時修復林地、草地、濕地和水面,從而在這一區域形成生物多樣性的生態頂級群落。
珍珠島位於距阿什河入江口約4公裡處,實行圍堤開發;四季風光園位於珍珠島上游周邊,以珍珠島為核心,以東北特有的四季植物為主要載體,體現北國特有風光;萬國博覽園位於阿什河右岸的張坊屯堤義興泉村處,以與哈市有淵源關系的國家和世界著名的特色風情為主題;金源文化園位於阿什河右岸程家店堤外,依河建設復古設施,充分展現金源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