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鴨飛鶴舞魚躍蛙鳴 小白魚泡成為城市『濕地珍珠』
2007-06-11 14:37:26 來源:東北網-生活報  作者:張同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6月11日電 從哈市主城區向東走25公裡,就到了道外區巨源鎮的小白魚泡。在這片原始生態系統保留最完整的濕地裡,一望無垠的蘆葦蕩露出水面,鴨飛鶴唳此起彼伏。一名管理者告訴記者,濕地公園已將附近農民的600畝魚塘買了回來,小白魚泡濕地面積已增加到了1600餘畝。

  以前這裡都是溝塘

  還在距白魚泡很遠的後城子屯,記者就聽到一位老人講,六七十年前這一帶都是溝塘,每到夏秋季節,總有天鵝、大雁、野鴨等水禽飛起飛落。據巨源鎮志記載,早在170年前,白魚泡范圍就波及曹家窩棚屯和新豐屯等低窪處。這裡原有很多泉眼,大的泉眼處冬天也不結冰,後來因沙土彌漫、淤泥沈積,泡子逐漸被泥土填平,並分成了大、小白魚泡。上世紀80年代的時候,大白魚泡就消失了,變成了一個個魚塘,小白魚泡也就剩下了白魚屯北部的一部分。

  由於這裡正在修路,記者只能步行往濕地公園走。道路兩旁是一片片的稻田,田邊還可以看到小塊的原始濕地。接近小白魚泡濕地的時候,魚塘便成網狀分布了,細數之下有幾十個之多。記者了解到,很多稻田和魚塘與濕地只隔著一道矮壩,每年春天水禽遷徙回來的時候,都有很大一部分會被村民插秧的聲音驚走,剩下的也多是集中到了濕地中央,這對水禽繁衍很不利。今年,濕地公園從農民手中買回了十幾個魚塘,情況比以前好多了。

  好大一片蘆葦蕩

  一大片蘆葦蕩如綠毯般鋪展開來,白色的、灰色的、黑色的水鳥在上面翩翩起舞。一名當地向導不斷向記者介紹著:這是水老鴰、江雞、釣魚郎……聽著這些水鳥的『小名兒』時,記者腳下一絆,驚得幾只青蛙跳入水中,幾乎就在同時,一群野鴨騰空而起,紮向蘆葦蕩深處。

  據介紹,這一片蘆葦蕩總面積約為50公頃,覆蓋了水面的90%%。蘆葦蕩中部還有一片香蒲,與四周蘆葦相互輝映。泡中盛產魚類,包括鯽魚、鯉魚、花鰱、老頭魚、麥穗魚、柳根魚等14種。此外,還有水鳥、水禽18種。

  近郊保存最好的濕地

  小白魚泡平均深度約2米,豐水期最深可達3米,以前因為泡中有蓮花,也曾叫蓮花泡。曾幾何時,這裡還是附近村民的天然養殖場,夏天打野鴨、冬天打野雞、下水捕雜魚、上岸捕田雞。然而,這片水域兩年前幾乎瀕於生態絕境,稻田、魚塘進逼,魚鳥所剩無幾,經過這兩年的人工維護,纔恢復成哈市近郊保存最好的濕地。

  前不久,省發改委已批復了哈市白魚泡濕地公園建設項目的可行性研究報告,濕地公園建設已在進行中。據介紹,公園主要建設賓館、別墅、餐廳等設施,以及園區交通工程和給排水工程等。項目總投資4886萬元,建設工期兩年。

  劃船觀看水禽孵蛋

  坐上一條小船,記者沿著水道進入了蘆葦蕩,眼前是映著藍天和白雲的水面,耳畔是水鳥們高高低低的叫聲,一條條尺把長的大魚翻出水面。船工老趙說,這泡子裡的大魚多著呢,還有超過1米長的黑魚,冬天能把薄冰面拱破……老趙說,泡子裡的水鳥水禽還保持著以前的警覺,怕人打,這個季節多是傍晚時纔成群地飛,現在都躲在巢裡孵蛋呢。剛剛進入蘆葦蕩不久,老趙就找到了一個建在葦杆上的水鳥巢,記者湊近一看,裡面有兩只拇指肚大小的蛋。記者抬頭望去,就在四五米處的葦葉上,一只尖嘴花羽的水鳥『媽媽』,正不安地叫著。

  一個水老鴰的巢就建在一叢蘆葦的根部,它的巢大蛋也大些。老趙說,這些水老鴰可鬼了,為了避免人來掏蛋,聽到聲音遠遠就會亂飛亂闖,分散人的注意力。在江心島上,記者看到了多只灰鶴和野鴨,船纔靠近,它們便振翅飛走。靠近一個大鳥飛走後的野鴨窩,記者發現窩中竟擠著11枚鴨蛋,它們被葦葉遮掩著,十分隱蔽。由於沒有人類破壞,它們大多都會被孵出成活。

  美景背後有隱懮

  濕地蘆葦蕩的美景讓人流連忘返,但一些隱懮也讓人不安。記者從道外區相關部門了解到,小白魚泡保護開發雖然正在進行中,但仍存在一些問題和困難。首先是水面嚴重萎縮,小白魚泡雖然留存下來,但面積卻減少了20多萬平方米,主要是由於人為破壞,濕地邊緣大量被當地村屯圍墾,築起池埂,阻斷水路,開發成水田或魚塘(佔地10多萬平方米),蠶食濕地。另外,小白魚泡與松花江隔斷,只能靠集聚雨水和泉水補充,而周邊農田抽水灌溉已導致地下水位下降,水源無法得到有效補充。

  道外區十分重視小白魚泡濕地的保護和開發,但總的來看,保護開發的力度還不夠。一是對恢復濕地投入相對不足,建設方已投入大量資金用於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投入則感到資金壓力大;二是周邊環境不利於保護濕地,小白魚泡周邊多為農田,每當降水,大量含有農藥的雨水,就會匯入到濕地中,積聚成害;三是水源存在不確定性,原泡中水泉有的已被堵死,沒有補充的水源,遇到雨水偏少年份,水面將縮小。

  記者了解到,巨源鎮至前進村通村公路已經由交通部門立項,並於今年開工建設,該路是進入濕地的必經道路,但資金尚有較大缺口;原排水渠由於泥沙長期淤積,嚴重影響泄洪排水,降水集中時將使白漁泡和渠道溢水,農戶耕地受災,現已投入40萬元進行治理,還需要有關部門進一步規劃治理。

責任編輯:孫嵐